宋·真珠舍利宝幢及细部图
1978年4月的一天,江南苏州古城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下午的温暖时光里,几个十来岁的男孩望着天上飞过的鸟儿,不约而同地萌动了一个念头:走,掏鸟蛋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个顽童不经意地“掏鸟蛋”,竟然掏到了如今的苏州博物馆最知名镇馆之宝。其过程,既荒诞,也令人唏嘘。
□姚萍
古塔沉睡千年
当天,掏鸟蛋的孩子们来到古城西南的盘门地块。盘门是中国唯一尚存古代面貌的水陆双城门,那里有高高的吴门桥,还有一座默默看护苏州老城的古塔——瑞光塔。
古盘门、吴门桥和瑞光塔是苏州著名的“盘门三景”。清代时,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都曾专程前来此地的瑞光寺参拜。瑞光寺,是瑞光塔所在的寺院,它曾经也叫瑞光禅寺。
据地方史料记载,至1931年,这里还有寺屋42间,是规模较大的佛寺。而从苏州本地的方志上,可知瑞光塔所在的佛寺,是当地最早开辟的佛教场所。传东汉末年,月氏僧支谦避乱来到江南,为吴国孙权翻译佛经,将佛学传来吴地。接着,遥远的康居国僧人性康,也来到苏州传经送佛,于是,吴主孙权在吴赤乌四年(241年),为这位康居国僧人在盘门建起佛寺,这就是瑞光塔前身所在的“普济禅院”。
6年后,孙权在禅院中建起13级舍利塔,此即瑞光塔前身,也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佛塔。而据宋志记,今瑞光塔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由吴越王钱氏动工兴建,历26年至下一任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落成,因完工后塔上瑞光四射,故称瑞光塔。瑞光塔下的寺院,也改称瑞光禅寺。经历代修缮维护,至今,苏州瑞光塔砖砌塔身仍为宋代原构。
但是,在“读书无用论”尚未彻底清除的1978年,来到塔下的这几个孩子,并不了解瑞光塔的历史,也不知道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是供奉灵骨的庄重场所。他们只看到塔周围荒草萋萋——里面该不会藏有鸟蛋吧。
是的,1978年的春天,破旧的苏州瑞光塔,正在等待重新修葺,仍处于关闭状态。瑞光寺内的房舍,已在1958年改为民居,寺塔被单独圈起封闭。渐渐地,古塔周边围合起一片荒草,鸟雀们前来做窝,连原来高出地面好几尺的宽大塔基平台,也被草土淹没,看不出原先青石板的颜色了。
他们烧掉了“最贵的纸”
那个下午,三个皮孩子钻进封闭的古塔,塔内的蝙蝠闻声惊起,扑簌簌四下乱飞,倒把少年们吓了一跳,抬头看去,只见以塔为家的蝙蝠们,正成百上千密密麻麻到处悬停着,少年们慌不择路,地上厚积的尘灰,立刻凹现出他们的脚印。
塔内已一片破败,塔砖掉落,塔墙几乎坍塌。重建于1004—1030年的瑞光塔,虽历代都有修葺,但至清末1872年最后一次大修,距1978年,已过去106年;距苏州解放后于1954年对全塔予以加固,也已过了24年。
但是,古老的瑞光塔,在破败中又透出顽强,它还依然保持着宋代七级八面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基本样貌——是为了守护塔中的那个秘密吗?
迷惘、冲动、不知好歹、不由自主,孩子们决定要爬上塔去,一探究竟。
瑞光塔的中心,也是居中一根巨大的竖轴,像一根巨大的实心柱子。这其实是支撑塔顶的砖砌塔心。砖砌塔心的周围,本来有塔梯可以上去,像塔最下面的第一层一样,人可以沿着塔心周围贯通的环廊,逐层上行,每层环廊的外墙,都有规律地分布着券型门窗,日月天光,就这样从四面八方进入,穿越古塔。
但是塔多年没修,塔梯已坏损严重,一般人上不去。然而这些顽皮的男孩,却攀踏着坍塌的塔心砖壁,爬了上去。
他们爬到了第三层,发现塔心里有个坑。拨开坑上的断砖泥土,一块大石板的一角,露了出来。移动这块大石板,好凉、好重!慢慢地,石板下出现了一条缝隙,把缝隙再扩大一点,啊,一个洞!
少年们面面相觑,出于好奇,他们你拉着我的手,我抱着你的腰,一个接一个,像接龙一样,排在最前面的那个,脚站到了洞里。
须知这不是普通的洞,这就是古塔中神秘的天宫!佛教把建在地下的塔窟叫地宫,藏在地上塔心中的叫天宫;又以1、3、5、7、9、11、13等为吉数,所以寺塔一般都高5至7级到9层级,最高13级,瑞光塔为七级八面寺塔,把天宫建在塔的第三级塔心,正是居中的佳位之一。
“有一个大箱子!”“洞里”传来的声音说。
这个箱子占据了天宫大部分的空间。
动手打开箱子——怪了,最外层的黑色大箱子(外木函)里,还套着一个花箱子,这个箱子是好几节拼装起来的,箱盖上画着五彩的大力士(其实是护法四大天王),箱子里面,躺着一件更奇怪的,从来没见过的东西。
这件东西,拿起来很重,像是金属但又不是金属(主体为楠木材质);长得有点像塔,但又不是塔(佛教经幢);“塔”高差不多与他们齐胸;“塔”的身上,缠绕披挂了很多东西(各种珠宝装饰品),碰一下就叮当作响……
搬不动啊,他们就拆整为零,打算以后再慢慢玩。
天色暗下来了,箱子里正好有很多“纸”,就顺手抓过其中的一卷,点燃了做火把。
他们哪里知道,手中这个正在燃烧的火把,烧掉的是世界上最价值连城的“纸”,它们是在塔窟中已经度过了近1000个年头的,集佛教经典与古代雕版印刷技术为一体的,非常珍贵的,唐五代雕版《妙法莲华经》!而他们正在拆开的,像“塔”一样的东西,则是更加珍贵的,集多种工艺、珍宝和佛教形象为一体的,内部藏有僧人和信徒灵骨的,宋朝真珠舍利宝幢!
但是,珍贵的真珠舍利宝幢,已在男孩们胡拉乱扯的出塔过程中散裂了开来。
7卷装裱成卷轴、每卷均以碧纸为包首的雕版印刷《妙法莲华经》,被当作火把烧掉一卷后,只剩下其他6卷,烧掉的那卷,变成了一堆灰烬,再也无法复原了。
天完全黑了,皮孩子们拖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到了家里。
平时见惯了孩子种种顽皮的家长,发现东西后,问过来历,立刻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什么,你们拿了塔里的东西?!这是国家封起来的,怎么能拿!快点还到塔里去!
大批宝物被发现
1978年,时任苏州博物馆馆长的张英霖先生,记得当年瑞光塔发现文物时的细节说,那时候群众的觉悟都还可以,家长发现了孩子捣蛋,就催小孩快点去上缴;小孩子自己也知道闯祸了,天亮以后,就带着东西来到了派出所。
各有关方面迅速来到了瑞光塔现场。在塔心秘窟周围,地上还有散落的珍珠、宝石和金丝编织的龙等——这是真珠舍利宝幢上的一部分。
经清点、考证,从瑞光塔第三层塔心秘窟出塔的文物,计有:宋真珠舍利宝幢,宋彩绘四天王银杏木函;宋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唐—五代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6卷,晚唐—五代楠木黑漆嵌螺钿经箱,宋铜如来佛雕像6尊,宋铜观音坐像2尊,宋铜地藏菩萨坐像,宋彩绘描金泥质观音立像2尊,宋小木塔,五代铜大金涂塔,宋琥珀印章,宋铜小金涂塔,宋木经箱,还有一百多卷写经等。
这么多唐—五代、宋的文物,是什么时候开始存放于瑞光塔的?人们从装有真珠舍利宝幢的内木函(即画有四大天王像的那只箱子)上,找到了几行墨书:“都勾当防允升妻孙氏十娘”,“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大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由此证实这批佛教文物是宋真宗时代放入塔中的,瑞光塔修建于1004年至1030年,推算文物正是在修建塔心时放入的,距发现时已快1000年了!
真珠舍利宝幢复原
面对瑞光塔的出塔文物,人们不禁也浮想联翩:瑞光塔的真珠舍利宝幢里,是否也藏有舍利子?是否也包含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为复原在出塔过程中已损坏的瑞光塔真珠舍利宝幢,苏州共有22个大门类的数百名古物专家、珠宝专家、工艺美术大师、书画家、材料学家和技师等参与,真珠舍利宝幢终于得以恢复原貌。
整个真珠舍利宝幢由须弥座、佛宫和刹三大部分组成。须弥座象征着佛教宝山须弥山,上面海浪滚涌祥云飞升,银狮拱卫天神端立;须弥宝山之上,是庄严的佛宫,端庄精美,富丽堂皇;最上层的刹,则立于华盖之上,象征上界,光辉普照。这其中,最生动的是楠木雕刻的人物形象,共有17尊木雕神像,有16个供养人形象;最复杂的是几乎运用了工艺美术的一切手段,包括楠木精雕、檀香木雕、玉石雕刻、水晶圆雕、金银皮雕刻、金银丝编制、鎏金、描金、贴金箔、镂银、凿银、堆漆、彩绘、穿珠、流苏、网结等等,难以尽述;而所有这些铺垫、渲染,都是为了最核心的表达:居于须弥座云龙翻滚之上的佛宫里的幢殿,这也是这座宝幢最神秘的所在。
在雄伟精致的金银柱护卫下,居于幢殿中心的八棱柱状经幢闪耀着宝蓝色的光芒,经幢里有一只乳青色的葫芦状小瓷瓶,瓷瓶里有九颗舍利子,还有折叠的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护轮2张,其中梵文的一张小一些,印刷于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汉字的那张大一些,是在“咸平四年十一月”即1003年开雕版印刷的,这张经咒护轮纸的边缘空白处,还印着很多供养人的姓名。
是谁,用这样精美的真珠舍利宝幢,精心供奉了舍利子?谁能调度这么多的行业能手,综合打造了如此辉煌的宗教极品?张英霖先生作了很多研究。他从宋真宗咸平年间官员任职的资料中查实,有一位地方行政长官张去华,是宋咸平二年(999年)由杭州调任到苏州的,任期至咸平四年(1003年),经咒雕版开印于“咸平四年十一月”,正是他在苏州任职期间。
可以推想,经咒雕版的1003年,是瑞光塔1004年正式动工的前一年,工程正处于前期准备阶段,苏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为建塔供奉舍利子所做的综合部署中,有一项就是布置开刻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所以,经咒落款中有“咸平四年十一月杭州赵宗霸开”字样,“开”即开版,意为此雕版开刻的刻工是杭州人氏赵宗霸。估计,这位赵刻工在雕版业内也是高手艺的知名人士,而张长官曾在杭州工作过,对他有所了解,故委此重任吧!
如今,真珠舍利宝幢已成为苏州博物馆知名镇馆之宝之一。再说起它的发现过程,不知道您作何感想。
据“大遗产”公众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