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荣
又是一年“双十一”。作为曾经的快递从业者,我对快递人是如何在繁忙中度过所谓的“光棍节”、鏖战“双十一”,一直都记忆犹新。
刚入行快递业,司职宣传的我感觉和其他行业也没啥区别,大同小异。大概到了八九月份,公司在大会小会上开始提出“奋战N天,迎接双十一”之类听起来非常响亮的口号,不过总给人“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狼来了”的感觉。
过了“十一”国庆长假,这种紧张的气氛浓厚起来了,正式的动员大会开始召开。老总讲话,各部门领导纷纷表态,拿出各自的备战方案,那场景一如大战来临前的誓师大会。作为宣传人员,我当然会对这类活动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报道。与此同时,各省直属分公司的相关新闻报道也从全国各地发了过来。一时间,充斥在公司内刊、官网的都是规模大小不等的动员誓师大会消息,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仿佛商战一触即发。但我还是认为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公司依然保持一如往常的运作节奏,并未显示出比往日更加忙碌的迹象来。
进入十一月,似乎一夜之间公司分拨中心的快件包裹明显多了起来,进出公司的货运车辆往来穿梭更加频繁,分拨中心的各类操作工骤增,明显要比平时忙碌。11月10日晚,我没能像平时那样准时下班,而是随公司领导去了分拨中心,看到的是灯火通明的一线“阵地”上操作工奔跑忙碌的身影。整个分拨中心忙而不乱,很显然,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也划分好了自己的区域范围。已经开通的几条快递分拣流水线旁,站立着严阵以待的操作工人,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拣。
一辆空货车停靠,一拨人迅速围拢过去。反应之迅疾,行动之麻利,令人叹服。只见他们手脚并用积极配合,把大小不同的快件包裹尽可能合理整齐地码在货运车厢里,挤了又挤,按了又按,恨不能一座车厢分成两座用,既要让货车最大能量拉满,又要让满载快件的货车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出公司,奔向全国四面八方的目的地。深秋的夜晚已经显出凉意,工人们却忙得脚不沾地,干得兴起的早已脱去外套,更有甚者,光着膀子赤膊上阵。尽管如此,大伙儿还是汗流浃背,成了秋夜里分拨中心别样的繁忙风景线。 由于对“双十一”工作的忙碌程度严重估计不足,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那年我居然还买了两张11月11日晚演唱会的票子,却因接到区邮政领导“双十一”之夜要来公司的通知,迫不得已割爱转让给别人。在如战场的分拨中心,积压的快件包裹筑起一座座小山,许多办公部门的员工被“抓壮丁”推上一线做起了分拣人员,干起了卸货、运货、装车等力气活。我们企宣部门几位同仁,如果不是宣传任务在身,估计也会被叫去帮忙。原本运转平稳流畅的分拣流水线,因大小快件包裹太多,变得不堪重负,如超载的老爷车,缓慢穿行于忙碌的工人及堆积如山的快件之中。
工人辛苦,管理层同样忙碌不堪。我和部门同事拿着长枪短炮,跑前跑后摄影、摄像,一直忙碌到凌晨。当夜没能回家,而是住进了公司的备用宿舍,胡乱休息了几个小时。次日一大早,我开始赶稿子把工人奋战“双十一”之夜、区邮政局领导视察的新闻发到公司官网上。下午又加入支援分拨中心工人装货的大军中,与操作工们一起分拣、装车。不忙不知道,一忙才清楚,一份小小的快件要经过多少快递人之手,跋涉万水千山,饱浸着快递人的汗水与奉献,才能抵达收件人之手。
原本以为12日晚可以准时下班了,又接到市邮政局领导当夜要来慰问的通知,于是和11日晚一样,我们在分拨中心又奋战到凌晨,还是没能回家,继续在公司备用宿舍休息。13日晚接待了一批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直到14日还在支援一线工人。到了15日、16日,企宣部和公司其他文职部门才逐渐恢复日常工作状态。分拨中心里堆积的快件也在慢慢减少。从反馈汇总的情况来看,其实是有一部分省公司分拨中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爆仓”,通过当地快递人员的努力才算把“双十一”积压下来的快件最终消化掉。
收过快递的人都知道,“双十一”的快件在路上的周期较之平日偏长,抵达速度明显比平时慢。人们由一开始的抱怨到后来习以为常的理解,那是广大快递员用超过平日数倍的忙碌才得以完成的“使命必达”。传说中的普通快递员,月入万元也只有在双十一期间才能成为现实,他们的收入是和送件量挂钩的,收入成倍增长了,送件量自然成倍增长。这期间从身边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的快递小哥们绝对是超负荷的日夜兼程。
忙忙碌碌、轰轰烈烈的双十一终于圆满收官,相关部门通过媒体公布今年“双十一”较上年同期增长的百分比,在一般人的眼中,或许那只是一些冰冷的数字,而对于快递人来说是打了一场实实在在的硬仗。还未及喘口气,同样繁忙的“双十二”又兵临城下了!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上海虹口信访办综合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