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老姚
2024年10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宫玉河
  巧得很!这面,三条石凳,只我一人;对面,石凳三条,仅一老头。看样子,老人有六七十岁年纪,满头银发,面色红润,些许皱纹。是城中村拆迁后的老人,或是住在子女这里的乡下老人?怀着好奇,我凑过去和老人攀谈。
  老人已82岁,居住在公园附近的“湖滨花园”。经攀谈,老人对我放下戒心,打开话匣子,和我畅谈自己“闯关东”的经历。
  老人叫姚广荣,老官庄村人,出生于1942年4月。老官庄村是明初建村,早年有一条官道从村中穿过。一次,有位官员路经此地,一妇女拦路喊冤,官员不想受理,脾气暴躁的村妇竟然把官员强行从轿子里拽下来。官员没见过这么无视官威的妇人,不禁感慨:“好厉害的老太婆!”从那以后,这个村就被称作“老婆村”,后来改名老官庄。
  姚广荣家中多子,六男两女八个孩子,姚广荣行三,上有俩哥哥。为了一家人生计,1951年,父亲姚汝学去了东北,在黑龙江佳木斯干“出河”的工作。老姚说,所谓“出河”就是从河里出来,出来的不是人,是木材。那年头,生产力低下,从山上砍伐的木头,都是捆成木排,顺着江水飘向下游,距离短的三四天到达目的地,远的需要一周多才能抵达。根据木排的大小,6个人或者8个人一组,负责木排下行。在木排上面,可以做饭休息。到达目的地后,把木排通过绳索和岸上的固定物连接起来,然后,大家合伙一根一根把木头从河里捞上岸垛起来,算是完成“出河”任务。这是个体力活儿,也有季节性,江河冰封之后,就没法干了。
  “出河”付出的体力和汗水,一个月可以挣到很多钱,按当时的物价水平,能抵十几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还经常能吃到肉。所以,父亲对这个多子家庭的补益很大。因为父亲在东北的缘故,1958年17岁那年,姚广荣也跟随父亲的脚步去了东北。先是去了哈尔滨,借着一个院中叔叔的帮助,把户口落在了哈尔滨,并在那里继续读书。
  姚广荣是个聪明孩子,对读书情有独钟,学习成绩也好。两年后被保送到哈尔滨20中学。1960年,姚广荣把户口迁到了哈尔滨通河县的保林河林场,干了3年伐木工。由于保林河林场伐木任务完成不好,被一个经营好的林场挤跑了,上级让他们去建新场。
  1973年,姚广荣去了福乡林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林场,曾经出过一棵7个秧子、1.2斤沉的天然人参。“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棵1斤多的大人参真是稀世珍宝。据说政府收购后作为出口商品换取了外汇,还对县里给予重大奖励,县领导也得到了提拔。再后来,姚广荣去了通河的乌鸦泡林场,1977年成为正式工。
  “乌鸦泡”是个古怪的名字。姚广荣向我讲述了乌鸦泡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王子带4个随从,骑马来到南边松花江狩猎,遇到一伙敌人,身上的箭已射光了。王子毫不畏惧,用剑砍倒几个敌人,冲出重围,狠狠加了一鞭,骑马跳进一条滔滔流水的大河中。王子的马是一匹白龙马,跑得快,水性也好,等敌人赶到河边,王子已经游到河心了。敌人的箭雨点般向他射去。突然,一支箭射在王子的腿上,痛得他从马上跌落河中,那匹白马高抬着头向西凫游,尾部拖着王子,使得王子不至溺水。上岸后,白龙马四蹄生风,一气跑出七七四十九里,路过一道淤泥洼子,惊起了一群乌鸦,乌鸦遮蔽了王子,没被敌人发现。王子的母亲,寻到了白龙马和儿子的宝剑,忙派出人马,找到了昏厥在淤泥洼子的王子。又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王子的箭伤好了,于是亲笔写了“乌鸦泡”三个大字,令人刻在石碑上,立在乌鸦救过他的地方。
  随着岁月的变迁,姚广荣见证了林场各类器具的出现与使用,开始是大肚子锯,后来是弯巴子锯,再后来有了发电机带动的油锯。
  聪明实干的姚广荣学什么也快,1970年学会了开“50”林区专用拖拉机。这种机器,有前后退操作杆、液压装置、起落大带板、绞盘机、油丝绳。一般4个人一组,他是司机,其余几个人当助手。由于姚广荣为人厚道,对助手们平心静气,很是尊重,深得人心,大家都乐意跟他干。后来,由于林场经营越来越走下坡路,姚广荣不再开拖拉机,而是负责修车。最后场子黄了,就负责照看发电机。
  林场都是在山里,伐木工作也带有季节性。至于收入,1960年后实行计时制,也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一般就是随着书记、场长的命令行动。一天2.26元,一个月六十七元。
  随着林场的萧条,1994年,姚广荣52岁那年退休了。由于5个孩子中大部分在平原县,所以,在东北呆了几十年后,他也来了个“凤还巢”,回到故乡定居。2017年,孩子们给他夫妇俩买了湖滨花园这套房子。随着工资的不断增长,老姚的工资也拿到了3500元。
  老姚感慨道:“我呀,‘闯关东’的历史基本算是东北经济的兴衰史。早年咱是去东北讨生活,现在是回家乡度晚年。这些年咱老家经济发展更快更好,真是应验了风水轮流转的说法。”最后,老姚停顿了一下,嗓门又大了一点:“更主要的,在外漂泊几十年,还是在老家住着心安。”
  闻听老姚此言,我忽然想起台湾作家钟理和在《原乡人》中所写:“原乡人的血,必须流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老姚的心情大概也是如此吧!
  (本文作者为平原县人,高级政工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