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的活多了,胡义的心情却变得轻松了。作为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技术工程专家兼技术管理部经理,胡义与硫化氢打了近十年的交道。但是今年,孤岛采油厂硫化氢治理却见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过去,各系统根据自身业务‘各管一摊’,现在追求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大家合起来‘共挑一担’。”在胡义看来,硫化氢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正是让自己省心的开始。截至目前,孤岛采油厂高浓度硫化氢油井(1000ppm以上)实现清零,采出水水质指标提升明显。
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王彦磊
投入增加,效果却不明显
胡义对硫化氢并不陌生。他介绍,这种剧毒危化品,产生源点多、分布链条广,局部富集会造成员工中毒风险。同时,形成硫化氢的SRB菌广泛存在采出水中,造成注聚药剂配聚黏度降低,影响注聚开发效果,而且硫化氢对设备设施也具有强腐蚀性。
“硫化氢形成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准确定论。随着开发方式转型和化学驱规模逐渐扩大,采出水成分日趋复杂,SRB菌抑杀难度越来越大。”胡义颇感无奈,年年都在杀菌,效果没有大幅提升,投入费用却越来越多。近年来,为此投入的费用从最初不到2000多万元上涨到3000多万元。
事实上,高成本投入没有抑制住含硫井增加。2023年,孤岛采油厂含硫井达到全厂油井总数的47.6%,其中高含硫井(30ppm以上)占了五分之一。
治理效果达不到预期,在胡义看来,虽然方法对症,但是治标不治本。更让胡义头疼的是,自己所在部门就涵盖了注水、采油、输油以及三采等系统,大家功夫没少费,但效果却不明显。
“大家习惯从自身业务考虑分线治理方案,一个治理专班涉及十多个专业或单位,从单一节点看,治理效果都不错,但是没法控制住局面。”孤岛采油厂厂长王继强说。
全面分析,组合发力
7月底,孤岛1-13斜208井传来好消息,该井SRB菌(硫酸盐还原菌)指标实现清零。变化,得益于孤岛采油厂4月份开出的新“药方”:“清硫净水”工程。
这张药方,打破以往“注、采、输、三采”系统各管一摊的局面,将硫化氢治理过程中分专业、单一节点治理工作变为更系统、更全面的组合方案。
王继强举了个例子,一个水族箱要保持水质清澈,不仅定期清洗缸壁、更换过滤棉、还要培养硝化细菌,各部分发挥组合作用,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净水生态系统。
孤岛采油厂追根溯源,找准了清硫的核心在净水。胡义所在的技术管理部,对井口到输油联合站的开发流程展开剖析,按照“一场一线”思路,针对不同开发方式拓展实施“水驱、聚驱、断块”分线治理。
注水专业不再盯着药剂杀菌,而是把目光放到采出水杀菌方案优化,从杀菌方式优选评价、联合站清罐、管线清洗等方面配套组合治疗方式,对开发流程的“毛细血管”进行全面清洗。
不同专业的开发管理人员,也不再一股脑地下猛药,而是针对不同开发方式的特性,差异化开展节点水质取样、动态跟踪。例如,他们在注聚单元设置配注聚环节,增加脱硫保黏工艺,采取单井SRB菌治理等方法。
管内的问题,管外治。在地面管网优化简化中,他们对“单井管线、支干线、就近调整”实施优化,对“长寿命管道、源头方案、施工质量”进行提升,在渤76区块实施采出液就地分水回掺,有效减少采出水的循环半径,消减沿程水质污染风险。
主动出击,保持定力
目前,孤岛采油厂联合站进站硫化氢指标平稳受控,在注的项目平均注聚黏度全部达到方案设计。
王继强表示,短期见效果,关键要保持定力,熬过这几年阵痛期,就能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含硫化氢井数清零、关键系统SRB菌含量清零,单元水质合格率持续提升,为均衡生产打下扎实基础。
“投钱到硫化氢治理,看似不像原油开发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会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王继强说。
孤岛采油厂的变化,是胜利油田系统治理硫化氢的鲜活注脚。目前,胜利油田部分开发单位硫化氢井占比达到了油井开井数的20%以上,涉硫化氢站库已达到80%以上,硫化氢管控形势严峻。
今年4月,油田成立硫化氢管控工作专班,组建了涵盖油气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油田炼化和后勤场站等四个板块的硫化氢风险管控工作组。
“硫化氢治理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田波看来,孤岛采油厂从“被动防治”到“主动出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硫化氢治理机制,给油田更多单位系统开展硫化氢治理提供了参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