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嘟咕嘟——燃气灶上的粥热气腾腾,尝好咸淡,李兆友关了火,盛出一碗晾好,这才回到里屋将102岁高龄的邢桂兰从床上扶起来,“娘,饭好了,咱们这就吃饭啊。”今年77岁的李兆友是齐河县仁里集镇东张村人,他口中的“娘”并非他的亲生母亲,而是他的姨母。60多年来,除了照顾亲生父母外,李兆友还坚持照顾岳父岳母、姨母姨父、大哥大嫂,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4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用孝心演绎大爱,曾先后获评齐河县“身边榜样”“德州好人之星”荣誉称号。面对大家的夸奖时,他却总是淡淡一笑:“做人要对得起良心。只有问心无愧,才能无怨无悔。”
“不是亲儿胜似亲儿”
李兆友在村东头的小院种满了花草蔬菜,一片勃勃生机,天气好的时候,他便把邢桂兰扶到院子里晒太阳,还专门为她定做了靠椅,已经102岁高龄的邢桂兰的精神状态很好,天天笑呵呵,衣服干干净净。
李兆友为何要赡养姨母?这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1947年12月,李兆友出生在东张村一个贫困家庭。他是家中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因父母无力抚养,年仅2岁的他被送到姨母邢桂兰家,由其抚养。虽然姨母当时已有一个女儿,但对李兆友却疼爱有加、视如己出。在姨母家,李兆友度过了一段清贫却快乐的时光。
但天有不测风云,姨夫突然因病去世,隔年姨母带着李兆友和表妹改嫁后姨夫,不料后姨夫家境贫寒,而且体弱多病,日子就愈发的难过。在李兆友16岁那年,父母不舍他继续在外吃苦,便打算将他接回家中。感念姨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不忍姨母受苦,李兆友便执意将姨母一家一起接回东张村生活。自此,姨母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等家庭琐事都压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
姨母一家没住所,咋办?自己盖!为了省钱,李兆友就自己取土、拉土。“那时,恨不能睁开眼就推着小车出去,平均每天要拉80车土,一天下来浑身酸疼,整整干了一个多月。”回想起盖房子的场景,李兆友仍记忆犹新。李兆友给姨母一家盖房子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大家被他的孝心感动,都感慨“不是亲儿胜似亲儿”,纷纷自发前来帮忙,很快5间平房就建起来了,姨母一家终于有了安身之处。
姨母时常对李兆友说:“友儿,我们拖累你了……”李兆友则笑着回应道:“娘,你们养我小,我养你们老。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少了你们的。”
“一家人就要互相扶持”
春去春回,李兆友像照料姨母和姨父一样,伺候着父母、岳父母和大哥大嫂。“大哥年长我19岁,身体一直不好,58岁才结婚,是我和老伴掏钱给他娶亲,婚后他并无子女,二哥又长年在外地工作,照顾他们的担子自然就落在我肩上。”李兆友说,每天早晨他都是5点左右起床,然后帮各家挑水,农忙时更是“交叉作业”,整天脚不沾地,几乎没在晚上11点前睡过觉。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李兆友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常言”。2016年,在大哥去世后不久,大嫂因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李兆友夫妇照顾大嫂却变得更加细心:喂水喂饭、洗澡按摩、端屎端尿、换洗衣物、消毒被褥……村里有些人人看到李兆友的辛苦,也曾经问他,自己的父母、岳父母,养就养了,姨母姨父、大哥大嫂,倒是没义务养。但李兆友却说:“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迄今为止,李兆友已经照顾了父母、姨母姨父、岳父岳母、大哥大嫂共8位老人,在他的精心照料下,7位老人离世时都是高寿。如今,只有姨母还健在。每天无论多忙,李兆友依然会陪姨母遛弯、聊天。“伺候老人是福,我也有孩子,我咋做他们都在看着、学着哩。”李兆友说。
“接过接力棒,尽心尽力做”
“说起兆友哥,村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这几十年,他几乎没出过远门,除了日常下地干农活,就是在照顾这些老人。”今年75岁的田秀英和李兆友是老邻居,提起李兆友的“孝心事”,田秀英既佩服又心疼。
“李兆友是真不容易,也是真了不起。”邻居郭俊英动容地说,别看他一个大男人,照顾老人细心得很,他姨父半身不遂,经常见他在院里给姨父洗头。
李兆友的孝行被乡邻传为佳话,也深深影响着儿孙。“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孝顺,如果连自己的老人都不孝顺,那就枉为人了。是人都会老,孝顺老人,也是为自己的将来积福。”李兆友的二儿子李明忠说,受父母的影响,他和妻子,以及大哥大嫂,在工作之余,也会利用周末、节假日回家探望,尽自己所能分担照顾老人的责任和重担。
多年的操劳让李兆友忽略了自己的健康,今年年初,李兆友被确诊为癌症,儿女们没有将真实病情告诉他,在善意的谎言下对他进行药物治疗。但李兆友似乎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他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时光,并时常嘱咐儿女:一定要善待姨母。
如今,这个特殊的家庭,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父亲最牵挂的依然是姨奶奶的晚年生活。我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尽心做、尽力做,让这份坚守了61年的诺言继续传承,让爱一直延续。”李明忠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