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第十五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展示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模型。(新华)

湖北东湖实验室长度1000米的高速磁悬浮测试线。

由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高速飞车”,已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未来运行时速可达到1000公里。
主笔:于梅君
早上武汉吃热干面,中午北京涮火锅,下午回武汉喝茶——最近,中国磁悬浮技术的最新突破,让650公里时速的“贴地飞行”成为现实,而7秒加速、200米刹停的魔幻性能,未来将彻底改写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我国磁悬浮试验车飙出全球最高速
近日,湖北东湖实验室上演了一场现实版“速度与激情”,科研人员仅用时7秒,成功在1000米距离内,将1.1吨重的试验车加速至650公里/小时,几乎追平民航客机巡航速度(约800-900公里/小时),成为全球最快的磁悬浮试验速度。
早在2020年,中国就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600公里/小时以上磁悬浮核心技术的国家。如今650公里/小时的成果,不仅刷新同类型平台的全球速度纪录,也标志着我国磁悬浮技术迈上新台阶。
对磁悬浮列车,很多人并不陌生。上海磁悬浮列车早在2006年就开通了,最高运行时速430公里。但这次湖北东湖实验室的突破,堪称“魔幻”。
普通高铁加速到350公里需要几分钟,而这次试验车从静止到时速650公里仅用时7秒!百公里加速不到1秒,堪比战斗机起飞时的推背感。网友热评:“这哪里是车,分明是贴地飞行的火箭!”
湖北东湖实验室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李卫超介绍,测试采用短距助推形式,定位精度最高可达4毫米。更牛的是,依托电磁助推和精准的测速定位,测试车在650公里/小时的运行速度下,也能在220米内“刹停”,制动能力相当惊人。
传统高速列车测试,往往需要30-40公里长的轨道,而这次的试验线只有1公里。李卫超介绍,“我们把几十公里压缩成1公里,靠的就是电磁推进和毫米级测速精度。”
没有轮子、没有摩擦,列车悬浮在轨道上,只和空气较劲。这意味着什么?理论上,只要动力足够,速度还能继续往上冲。 李卫超表示,未来将继续提速,向着时速800公里的目标迈进,几乎和飞机的平飞速度持平。
“钢铁飞龙”是怎么“飞”起来的
当东湖实验室那辆1.1吨的“钢铁飞龙”以650公里时速划破空气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速度的跃进,更是通往未来交通的入场券。
这“飞一般的速度”,得益于悬浮技术彻底消除了传统轨道80%以上的前进阻力,相当于抹去奔跑中全部的地面摩擦力。
很多人不解,磁悬浮列车究竟是如何实现“陆地飞行”的呢?其实原理并不复杂。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磁铁,知道磁铁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磁悬浮列车正是运用这一原理,利用电磁力让列车悬浮在轨道上,并推动其前进。
目前,磁悬浮列车主要有两种悬浮方式:电磁悬浮(EMS)和电动悬浮(EDS)。
电磁悬浮,就像是用磁铁把列车吸起来。列车底部装有电磁铁,轨道则是由铁磁材料制成。当电磁铁通电时,就会与轨道产生吸引力,把列车向上拉,使其悬浮起来。
这种悬浮方式的悬浮高度通常在10毫米左右,需要通过精密的控制系统,实时调整电磁铁的电流,以保持稳定的悬浮状态。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运营的磁悬浮列车,采用的就是电磁悬浮。
电动悬浮,则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排斥力让列车悬浮。电动悬浮的悬浮高度较大,一般在100—150毫米,甚至可达300毫米,对轨道精度的要求相对较低。日本的超导磁悬浮列车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
多地正提前谋划布局“磁悬浮”
中国磁悬浮列车建设正进入“爆发期”,多个城市已发布磁悬浮线路规划,未来将形成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核心城市群的“超高速交通网”。
深圳《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提出,超前谋划时速600至10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网络,未来深圳有望与北京、香港、澳门、上海等城市实现“2小时交通圈”。
广州《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则提出,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沪(深)广高速磁悬浮两条通道。未来广州与大湾区各城市中心可实现1小时互达,与省内城市2小时互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与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5至8小时互达。
成都在《东部新城综合交通规划》中,预留成渝时速600至800公里超高速磁悬浮建设通道,未来成都与重庆将实现“半小时交通圈”。
海南省发改委在网站上公布《关于遴选海口至三亚轨道交通项目规划方案研究承担机构的通知》,备选方案之一是修建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
目前,太原、武汉等城市也已发布磁悬浮线路建设规划,磁悬浮列车将覆盖更多城市,形成“超高速交通网”。
未来交通:磁悬浮重构时空
到2025年,我国高铁网将覆盖97.2%的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在相对完善的高速铁路网下,为何还要发展高速磁浮?
专家解释,我国目前高铁时速约为350公里,大型客机时速为800公里~1000公里,我们还需要一种交通工具,来填补轮轨和航空运输间的速度空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恰好位于高铁和飞机之间,可以很好地填补这一空白,形成“航空—磁浮—高铁—普铁”的完整交通体系。
据测算,在1500公里运程范围内,高速磁悬浮是最快捷的交通方式,能大幅缩短旅行时间。高速磁浮线路一旦落地,五大主要城市群中,四分之三的相邻城市群之间,可实现3小时内通达,实现当天往返。
以京沪线为例,北京到上海乘坐高铁最快4小时多,而磁悬浮列车只需2.5小时;上海到深圳约1500公里,磁悬浮可实现3小时直达;武汉到广州1100公里,2小时就够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城市群,会像拼图一样被高速磁悬浮“焊”在一起。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磁悬浮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3-5条商业化运营线,到2030年形成“核心城市群+旅游专线”的网络化布局。
截至2025年,中国磁悬浮产业规模已突破6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各地规划来看,高速磁悬浮前期可能只会服务几个“超大城市”。
比如广州规划中预留的两条高速磁悬浮通道,串起的也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城市群。
这些城市之间存在大量高效率商旅、公务出行的需求,可保证客流量,让磁悬浮线路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
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从绿皮火车到650公里磁悬浮,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中国人对“更快”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