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区人民医院姜立玺:
20年为颅脑神经疾病患者战斗
2019年09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立玺
     1993年7月从山东滨州医学院毕业后,来自河北的姜立玺便扎根于济阳区人民医院,作为副主任医师的他潜心研究神经外科专业领域,一干就是26年,而让他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这一方土地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于悦 通讯员 黎婷婷   
投身神经外科
不断钻研

  毕业之初,姜立玺曾担任济阳卫校临床教学工作,后转至临床一线,投身到神经外科。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其结构之复杂、功能之密集,是其他人体器官无法比拟的。神经外科手术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沉浸在神经外科的学术海洋里不能自拔。
  2000年姜立玺前去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一年,以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他深知神经外科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每天面对生命的中枢和最细微的神经,脑组织十分脆弱,任何多余的动作,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厚厚的医学书籍,他反复研究颅脑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神经外科理论,CT、MRI、血管造影等影像学专业知识,在脑中形成立体的知识库,时刻关注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临床新进展,对颅脑创伤及高血压脑出血等研究有所建树。
  2009年,姜立玺因为业务能力突出,被提升为神经外科副主任,他深入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病理、诊断、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等,采用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及锥颅吸引尿激酶注入引流三种手术方式,根据不同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能极大提高此类病人的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使无数个家庭恢复了生机、活力。
救治2000余例
颅脑外伤病人

  从医20余年,姜立玺紧握手术刀,在手术台上,在无影灯下,为颅脑神经疾病的患者战斗着,共救治颅脑外伤病人2000余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600余例,完成各类脑内血肿清除术、尿激酶注入、脑室外引流、脑膜瘤、脑积水腹腔分流术等各类手术700余例。根据多年来临床经验,结合医疗技术新进展,总结并撰写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参与主编并出版了《新编神经外科诊疗学》专著一本。
  孙耿镇的高先生是姜立玺众多患者之一,2010年,高先生因癫痫发作来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脑膜瘤,一时间高先生和家属无法接受,家里的顶梁柱得了脑瘤,感觉天都要塌了。姜立玺一面宽慰家属,一面耐心地为其解释病情,帮他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姜立玺为其成功实施了脑膜瘤切除术,手术十分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面对这个看似强壮却内心脆弱的汉子,姜立玺也是格外关注,时不时跟他来个“话疗”,让他重拾希望。经过十六天的支持治疗,高先生终于康复出院了,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只冲着姜立玺不停地重复着“以后看病,俺就认准你了”。随着多次的复诊,每次除了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姜立玺也时常关心高先生的工作生活。高先生在家乡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转眼九年过去了,他们也从医患变成了朋友。
手术台上一站
就是几个小时

  神经外科是医院最忙、最累、危重病人最多的科室,作为医院神经外科的骨干之一,姜立玺始终把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对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的患者,大多情况突发,但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无论是凄冷的冬夜,还是得来不易的休班,姜立玺总是随叫随到,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有人问起,神经外科的这种手术强度怎么受得了?姜立玺总是笑而不答,他常回想起神经外科发展初期的艰难岁月,那时人员严重不足,但他们不分昼夜,披星戴月,轻伤不下火线,甚至连续二十天,天天站在手术台上,无论多忙多累,要将神经外科发展起来的愿望始终支撑着他,与拥有这同一个梦想的同仁们,携手共进,一路艰辛地走来,将神经外科发展壮大。
  沉静内敛的姜立玺总说,他所做的只是一名医护人员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所能,用心做好每一台手术,全力救治每一个病人,也无愧于一颗医者本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