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孔子学习快乐的智慧
———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一席谈
  • 2010年11月18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赵丽专访王大千

    本报记者 赵丽

    孔子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在社会转型期,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教益?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于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学习、传播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儒学年鉴》主编王大千,听他阐述了有关文化传统与当下的思考。

    已经编辑出版的有《社区论语》、《公务员论语》、《手机论语》《公交论语》、《酒店论语》等。

    本报记者:近年来,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了“论语普及工程”,将孔子文化推广、渗透到多个社会领域,您能介绍一下这项工作吗?

    王大千:以前,孔子基金会注重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现在在组织专家研究的同时注重与普及、推广和传播相结合,向传统文化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现在,我们的“论语普及工程”已经开始三年多了,先后出版了《酒店论语》、《社区论语》、《手机论语》、《公务员论语》、《公交论语》等等,结合上海世博会编辑出版了《世博论语》。

    在这个传播品牌工程中抓了几个点,还是比较成熟和成功的。一是与济南公交公司联合推出了《公交论语》,这本书已经再版了三次,作为企业管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全国公交系统都是有影响的,上海、深圳的公交系统纷纷前来学习,后来又推出了论语进车厢、进站点等活动,在市民中反响也很大。

    另一个点是“论语社区”,典型例子是历城区的祝甸社区。祝甸是由传统农村转型为现代城市的社区,在这

    里推广《论语》,主要是想帮助居民适应现代生活、塑造新型邻里关系,将孔子文化引导成为一种社区文明。在这里打造了论语广场、论语长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曾仕强教授等学者都去做过讲座。

    社区的另一个典型是历下甸柳社区,它和祝甸不同,本来就是一个全国知名的学习型社区,在甸柳推广《论语》,有助于提升它的品牌和形象。此外,还有四川成都的“西贵堂”、章丘的“山水泉城”,这两个新楼盘在建设中就贯穿了“孔子住在隔壁”这一理念,按照“君子之居”的目标打造,甚至连地下车库里都是孔子文化的学习场所。

    在济南天桥区,由一个中学诵读经典扩展到一个全区的“读书节”。此外,还有九阳集团、用友软件等企业,以及一些酒店、旅行社,他们也在企业文化中借鉴融合了孔子文化。

    说到国际化,现在时机很好,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很好,我们和孔子学院战略合作,将汉语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已经出版了英、日、韩、德、俄等8个语种的《论语》版本。另外,文化变成产业才更有动力,在文化产业运作上,我们旨在打造孔子核心文化品牌,包括推广孔子像、汽车版论语(CD/光盘)、家书工程、孔子书包等动漫衍生品、文化礼品、汽车挂件等,现在已经有十几家公司在做孔子文化产品,形成了聚集效应。

    ■关于《论语》与孔子:

    孔子文化是能带给我们快

    乐的智慧

    本报记者:您研习孔子经典多年,能描绘一下孔子在您心目中的形象吗?

    王大千: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也是这几年才开始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可以说是补课。孔子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人,坚韧而不乏幽默,博学而又充满智慧,他的性格就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写照,所以生命力也更强。我觉得,孔子文化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智慧,是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通过自我调节获得内心充盈的文化。这种文化能让人安身立命,安己达人,是有现实意义的,不是虚无缥缈的。

    我们读《论语》,这里面有很多道理,其实贯穿始终的是一个“乐”字。我把它总结了一下,可以概括为“一

    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快乐”,人生就是不断获取驾驭幸福的能力,告诉你怎么去获得幸福;“三个基本点”对应着《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我的理解,《论语》开宗明义,就是讲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这是在谈知与行的关系,谈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从中找到学与习的乐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是讲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说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得到快乐和温暖;最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这说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强调心态的重要性,没有人能使你不快乐,心态决定一切,快乐来自内心。

    ■关于传统与当下

    :

    欲望超过能力,就会浮躁,犹如一地鸡毛,而传统文化就像书桌上的镇纸一样,使你安宁。

    本报记者:您觉得,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对于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大千:我觉得这些与时代是相融相通的,我们现今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传统是一致的。比如我们说“和谐社会首先是内心的和谐”,这与儒家的“修己以安人”就是相通的,只有先使自身的心灵安定、平和,才能安天下、安百姓。再比如,九零后、二零零后所谓的“新新人类”,如果你说他“这是个小人”,他也会不高兴,向善之心、做君子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并未因时代变化而断绝和割裂,我们的价值观依然与古人相通。你比如电视上《非诚勿扰》之类的征婚节目,那是八零九零人的择偶选择,但里面也充满对“仁义礼智信”的看重。看这些节目,你会发现通常那些谦虚的人、老实的人、有担当的人、孝顺的人成功率比较高。所谓“刚毅木讷近仁”,那些巧言令色骄傲自大夸夸其谈的人一般不会受欢迎。这说明今天青年人的基本价值观是正面的,正确的。

    其实,现代社会和圣贤生活的时代,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根本上应该是一样的,都会面临竞争、压力和焦虑这些东西。孔子经典里讲的快乐、寻找精神家园、乐天知命、关注当下这些理念,对回答现代问题很有启发。

    当下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了,但很多人忙忙碌碌,心态浮躁、迷

    失、精神空虚、惶惑。这些状况为什么出现?因为社会发展太快,而个人选择太多,各种欲望太强,让人无所适从,无法安定心灵。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重新审视、反思自身,求助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去做文化上的回顾和观照。

    当欲望超过能力,就会出现浮躁,犹如一地鸡毛,这时就需要停下来,静一静,就像《大学》中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传统文化就像书桌上的镇纸一样,往上一放,它有分量,纷乱的、飘摇不定的情绪就给“镇”住了。

    ■关于传统文化学习

    :

    这就好比吃中药,需要慢慢调养,不能急功近利

    本报记者:有人说传统文化是需要浸淫其中慢慢品味的,否则只能得其皮毛,难得精髓,因此教育和学习时应该以“细水长流”的状态下进行,您是怎么看的?

    王大千:古人讲修养就是这个道理。要修,要养。修养不是一日之功。学习传统文化好比吃中药,需要慢慢调理,不能急功近利,这不是开个会就可以解决的事,并不能马上见效,需要结合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去体会、参悟。《论语》就像健脑补心丸,在不同的年龄段读起来有不同的感受,30岁、40岁、50岁去读感悟都不会一样。这样的学习不能空对空,“学而不思则罔”,需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自传统,回归生活。

    现在我们的人文教育、人格教育相对缺失,学校太强调传授知识专业,但缺少思想、理想、价值取向方面的引导。其实,你看孔子对务实的东西基本不讲,他不讲专业技术知识,他看重的是自我的提升和价值判断力。现在的教育,则是教的多,育的少。我常说现在的孩子是“有气无力”———有脾气、有娇气、有怨气。无学习力、无执行力、无判断力。我觉得年轻人的培养,应该学会四点———学会学、学会听、学会看、学会干,然后在实践中找到自己,找准定位,找到方向和方法,成功就是不断的坚守,只有驾驭好自己,才不会在纷繁的社会中迷失。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问到的都是文化
向孔子学习快乐的智慧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