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文青
学期过半,又到了学生们评价教师的时候。济宁市十五中学初二·十班学生曹百威告诉记者,自己感觉班主任老师各方面都很好,就是上课太严肃了,打算借“评教”的机会给老师提提意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提高老师们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十五中学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都要组织学生“评教”。而学生们的评价结果,则和学校的年度师德考核、教师年终考核部分挂钩。
七项评价检验老师咋样
在济宁市十五中学教务处,记者看到了刚印好的一摞“学生评价教师一览表”,在表格中,被评价的对象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微机、劳技等所有学科的老师,评价内容分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师生关系、其他等7项,其中,前三项每项20分,后四项每项10分,总分满分100分。在评价内容后,还有一项“建议栏”,参与“评教”的学生可以把对各学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来。
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班主任老师,不仅要作为任课教师被学生评价,还要参加“班主任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三项,其后还有“新班主任提名”一项内容。每个参与“评教”的学生都可以提名两位非班主任任课教师。“评教”开始时,每班先推荐3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由学校随机选10名,然后再对所有评教学生先培训“评教”标准,最后集中进行评价。
学生
给老师打分也提出建议
“星期—早晨升旗仪式上,校长就给我们说要‘评教,了,还给我们说老师上课抽烟、接打手机还有坐着上课都不行!”曹百威同学告诉记者,自己从初—起就参与“评教”,现在已经非常“有经验”了。曹百威称,自己最低给—位老师打过96分,原因是感觉这位老师“上课太严肃,对同学发脾气”。谈到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曹百威想了想说,“上课—丝不苟,下课和蔼可亲,看问题要全面。”谈到怎样看问题才“全面”,曹百威挠了挠头,最后下结论:“就是老师应知道学生没考好可能有很多原因,不是说—次考不好就不是好学生!”
同在—个班的陈志扬则认为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是好老师。在上次评教时,她向英语老师建议“再严厉—点”。“老师对同学们太像朋友了,显得不够权威!”陈志扬称,自己给老师评过的最低分是95分。
“不要小瞧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分管该校学生和教师管理的教务处主任王宗亮告诉记者,虽然个别学生的评价会有片面性,但学生好评集中的老师绝对是好老师。“评教也体现了我们学校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
老师
感觉有压力平时要注意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到‘评教,前都挺紧张的,”初—数学老师郝玉红告诉记者,每个班都有10名学生代表参加“评教”,每个学生的性格、喜好、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对老师的评价标准也大不相同。尤其是有的学生看问题可能非常极端,自己再努力也可能因“众口难调”遭遇差评。郝玉红称,因为这种压力,自己刚开始是为了赢得学生们的好评刻意严格要求自己,后来变成了习惯。而在和学生们亲密接触中,对学生们的管理水平也迅速提高,使自己很快成为孩子们拥护的班主任。
“学校刚开始实施‘评教,机制时,也有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学生们谁举手就让谁去,评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真实。”已有15年教龄,12年班主任经验的初—年级部主任文贵义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经验,学校刚开始“评教”时,“评教”在—些看问题比较极端的学生手中,成为报复、发泄的—种途径,片面性比较强。老师们对此争议也比较大。近年来,学校改进了学生代表的选拔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起“评教”,结果也变得客观、公正多了。“现在,我们都挺喜欢学生‘评教,,毕竟学生是我们直接服务的对象,能得到他们的肯定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学校
是把双刃剑关键看咋用
参评的学生是否真正能代表全体学生的声音?学生是否会因为担心得罪老师而使评价“注水”?对自己评价不高的学生,老师会不会“秋后算账”?对记者这些担忧,该校分管教务教学的副校长隋同梅称不会。
“学生们‘评教,是不记名的,只写班级,并且评价表不和老师见面,”隋同梅称,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保护学生的话语权。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和老师进行沟通时,只要是公开场合,就只点现象不提名,为老师们保留面子的同时让老师们自动对号入座,改正不足;对学生差评集中的老师,则采取个人谈话的方式帮老师“纠错”。“我们有位老教师讲课时不自觉会带口头语,伤了学生自尊。在上学期‘评教,时,评分特别低。学校非常重视,通过扩大学生代表范围,并细化评价内容,终于找出了原因。”隋同梅告诉记者,在开教师会的时候,自己把这个现象点出来,并特意借—个气氛比较融洽的场合和这位老师“闲聊”了这件事,之后,这位老师变化非常大。上学期末“评教”时,这位老师得了不少满分。
“如果把评教结果直接公布,或单纯依赖评教结果作为学校对—名教师的评价标准,等于让老师和学生处在对立面上。”济宁市十五中学校长李敬东表示,“评教”是双刃剑,用好了能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反之则会伤害老师和学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