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中不断超越的书法“追梦人”
专访中国书协会员、日照兰亭书法美术学校创建人魏会昌
2019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见习记者 郑玥           

  魏会昌,字隆之,别署尚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研修于首都师范大学国画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寻真社执事、中国硬笔书协山东工委主席团成员、山东省青年书协篆隶委员会成员、日照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日照兰亭书法美术学校创建人。
  8月13日至15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完成复评、终评,魏会昌凭借行书苏轼短文两则入展。此展四年一届,被称为全国书坛的“奥运会”,是中国书协重大展览之一,入展难度大,含金量高。
厚积薄发成就过硬专业功底

  记者刚见到魏会昌的时候,他衣着朴素,简单整洁,没有烟斗,没有念珠,没有这些所谓“大师”的“标配”,波澜不惊的脸上,更没有曾经沧桑的老气横秋,却有着童真烂漫的朝气蓬勃。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常常因为这过于年轻的脸庞而遭到质疑,很多人会说艺术家都应该是留着长长的胡子、扎着个性的辫子,而我有几次参加笔会,还被误以为是搞服务的驾驶员。”
  魏会昌祖籍临沂郯城,书画世家的他受父辈和兄长的熏陶,从小就对翰墨书香耳濡目染,孩童时代就偷偷拿着父亲的毛笔随心涂鸦,及至少长,便爱不释手了。魏会昌跟记者津津有味地回忆起童年的学书经历,“总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很闷很热,蚊子也多,我们几个孩子喜欢在树下撑着蚊帐写字,一写就是一整天,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魏会昌在艺术上是个多面手,他在书、画、篆刻、集古等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实践。他传统却不保守,创新又取意古法,他用一种新鲜的时代观念建设他的笔墨结构、布局,从他的作品中有一股文人气息跃然纸上。
潜心钻研用匠心引领创新
  魏会昌不喝酒、少应酬,除了教与学,大多时间他更愿意与那些沉睡在时光深处的文化遗存对话,于是养成了厚朴古拙之气。四季中的花开时节,他常常一个人在潮起潮落的海边、在映透月光的湖旁,听闻涛声虫鸣,感受细雨轻风。他说:“艺术家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研究、江湖杂耍的本领、文人的情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孤独,方能得到纯洁、宁静的精神世界。”
  钻研创新的匠心精神是他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近年来,魏会昌一直在探索,试图找到更为恰当的艺术语言,更好地发现和提升自己。“二王”书风强烈笼罩千年,后世书者不小心就被吞没了,很难从里面打出来,容易写得千人一面,难以出新,更难生出自家面貌,而且因为过分追求文雅而流于文弱。魏会昌在自己多年书写“二王”的的经验基础之上,参以北碑的雄大气质,试图在秀美风格的基础上赋予碑的壮阔,调整和改造自己的创作方向,另辟蹊径,走向质朴、厚重之路。
坚守初心传承书法技艺
  起初,常常有身边亲友将自己的子侄送给他教,渐渐他发现让更多的人在少年儿童时期能够全面系统的接触国粹艺术,扎实练好童子功,很有必要。培训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是他便萌生了开书画学校的念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五年内他培养出了三个中央美术学院、一个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著名院校的学生。魏会昌说:“我对于学生的筛选也很严格,并非是来者不拒,我选择的学生一定是打心底里热爱艺术的,我教他的每一天,都要尽可能的让他终生受益。”
  魏会昌还跟记者娓娓道来他在中央美院的学习心得,“我的一位导师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家,是相对朴素的,大隐隐于市,脚踏实地,横向和纵向找到一个点,然后去钻研,一辈子找一个支点足矣。’这句教诲受益我终生,也是一直指导我现在从事教育教学、艺术工作的箴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