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的伊朗把美伊关系皮球踢给拜登
2020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果说两年前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只是美国对伊朗全面采取极限施压策略的开始,那么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美方对伊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堪称这一策略的最高潮。
  近几个月来,美国对伊极限施压触发一个拐点,即11月27日伊朗顶级核物理科学家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这是继今年1月3日在伊拉克巴格达袭杀伊朗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之后,伊朗关键领域的关键人物第二次遭遇“定点清除”。
  苏莱曼尼领导的“圣城旅”是伊朗革命卫队负责海外行动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伊朗借助叙利亚危机和也门内乱拓展地区影响力,主要工作皆为“圣城旅”或者说苏莱曼尼所为。而法赫里扎德被称为“伊朗核弹之父”,其在伊朗核计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莱曼尼之死,触发伊朗对伊拉克美军基地发动导弹打击作为报复。而法赫里扎德之死,到目前为止,伊朗方面的实质性“报复”行动均出自议会:11月29日通过议案设想将浓缩铀丰度提升至20%以上、复原阿拉克核反应堆并修建一座新的核反应堆;12月1日通过议案要求伊朗原子能机构生产更多丰度为20%的浓缩铀、启动上千台离心机、重启阿拉克重水反应堆。
  从形式上看,这两次关键人物遇害后,伊朗的报复措施都很有针对性。但与苏莱曼尼事件不同的是,法赫里扎德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更加敏感——美国进入大选后的政权过渡期。
  特朗普政府力求在最后时间内将极限施压进行到底,甚至一度传出特朗普考虑军事打击伊朗的消息。而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对伊朗的态度近乎截然相反,他希望缓和美伊关系、愿意重回伊核协议,毕竟这份协议是他在奥巴马政府担任副总统期间达成的一项重要外交成果。
  特朗普不惜一切代价的做法,一方面是在为其中东外交遗产加码,进一步将地区反伊朗联盟坐实;另一方面则是给拜登制造麻烦,通过搅乱和加剧中东紧张局势,限制拜登中东政策的回旋余地,避免特朗普重构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被翻盘或洗牌。
  为此,在法赫里扎德事件后,美军迅速围绕波斯湾大做文章。11月28日,法赫里扎德遇刺次日,驻扎巴林的美军第五舰队宣布,“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将从印度洋开往波斯湾。当时,这一航母打击群刚参加完11月中旬举行的美日印澳“马拉巴尔”海上联合演习。
  “尼米兹”号今年9月开进波斯湾,在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时还被伊朗无人机监视,被拍下甲板舰载机高质量照片。那次是美国航母今年第一次进入波斯湾,也是美国航母时隔10个月再次穿过霍尔木兹海峡。
  尽管美方宣称“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进入波斯湾与法赫里扎德遇刺事件无关,但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战力上,都充满了趁火打劫、极限施压的味道。但这还没完,“尼米兹”号赶回波斯湾的同时,美空军B-52H战略轰炸机也来凑热闹。
  12月9日,两架B-52H从美国本土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起飞,跨越半个地球直接飞到波斯湾上空,在伊朗附近空域飞行2小时后返回美国本土,前后历时36小时。
  这是一个月时间里美军B-52H第二次执行类似任务。11月21日,同样是两架B-52H从美国本土北达科他州的迈诺特空军基地起飞,直飞波斯湾空域,与美国中央司令部的战机会合。
  如此海上空中一茬接一茬,说这不是针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恐怕不会有人相信。美军这波操作的目的也比较明确,那就是按照特朗普的剧本演好最后几集戏,但这却是对伊朗的极端考验。
  一年之内革命卫队和核计划领域两大标志性人物遇害,对伊朗打击很大,但不至于致命,毕竟拓展海外影响力的“圣城旅”已有新掌门,核研发能力也早就脱离了靠某个关键科学家推进的水平。
  不同于对苏莱曼尼遇刺的报复,伊朗这次比较克制,议会和政府则“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威胁提升核能力的同时又给出两个月时限,同时表明不放弃外交途径,还告知地区代理人近两个月避免刺激美国、掉进特朗普的“陷阱”里。实际上,这都是在给拜登释放信号。
  美国和伊朗都在等待时机。美国在等着伊朗的过激行为,一旦越过某个红线,就有了动手的理由;伊朗则在等着拜登,期待下一届美国政府能在伊核协议问题上重回正轨,从而解除制裁、缓解伊朗国内经济和社会压力。
  到目前为止,伊朗还是经受住了考验。伊朗总统鲁哈尼日前表示,若美国取消对伊制裁并重返伊核协议,他愿与拜登会面,这等于把皮球踢给了拜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