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六十载
让人间烟火气回归城市
2021年0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60周年致敬版)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 著 金衡山 译 译林出版社
     诞生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打破了专业垄断,并在西方规划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名著。很多人认为,正是这本书终结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导致城市规划转向。最近,译林出版社推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60周年致敬版),全新精装、致敬经典。60年过去,书中那些让人间烟火气回归城市的观点,仍极具启迪意义。

□鹊华秋

另类的规划观点
  20世纪中期的美国,历经经济腾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裕的中产阶级纷纷从市中心搬至郊区,城市传统中心区域一片脏乱差,社会问题频生,在政府推动下,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如火如荼进行。
  简·雅各布斯是这一运动的最激烈反对者。她只有高中学历,从未接受过专业城市规划训练,喜欢漫步街头,醉心于观察城市细节。1952年起,作为《建筑论坛》助理编辑的她,开始报道城市更新运动和改造计划。
  然而她发现,这些正在施工或已完成的计划,不仅无趣、不安全、没有活力,而且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弊大于利。1956年,雅各布斯就此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演讲,这次演讲内容后来发展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
  在书中,她宣言般地提出了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多样而复杂的需求。
  她认为,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城市规划理论和乌托邦的城市模式,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正毁掉城市多样性,扼杀城市活力。要想挽救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而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
  具体到细节设计方面,雅各布斯更是“雷言雷语”不断。她主张街边步道要连续,有各类杂货店铺,才能成为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交流场所;街区要短小,社区单元应沿街道构成一个安全的生活的网络;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并不是当然的活力场所,孤立偏僻的公园和广场反而是危险的场所,周边应与其他功能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价值;城市需要不同年代的旧建筑,不是因为它们是文物,而是因为它们的租金便宜,从而可以孵化多种创新性的小企业,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活力。
  这些观点与正统的城市规划背道而驰。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导西方城市建设的物质空间规划和设计方法论,主要包括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以及始于19世纪90年代而流行于北美的城市美化运动。这些合起来,被雅各布斯讥讽为“光明花园城市美化”的“伪科学”。
  雅各布斯认为,传统的规划理念不是考虑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便利度,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或整齐划一,将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作区等分割成一个个“豆腐块”。“理想城市”过分纪念性、整齐划一、非人性、标准化、分工明确、功能单一,反而让城市变得死气沉沉。
“北角区”的复苏
  雅各布斯对传统规划观念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美国波士顿北角区找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当时北角区是房租低廉的老城区,延伸进入河边的重工业区,它被官方认定为波士顿最破败的贫民区,是“城市的耻辱”。北角区不仅紧邻工业区,更糟的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商业场所,它们与住宅错综复杂地混在一起。
  与波士顿其他住宅用地相比,北角区的密度是最高的。它的公园用地很少,孩子们多在街上玩耍。那里没有超级街道,甚至连像样一点的大街道也没有,有的只是非常小的街道;用规划的行话来说就是“支离破碎,街道浪费”。所有的东西,在北角区都像是搁错了位置。
  用正统规划理论看,北角区是处于破败、最后阶段的“大都市稠密区”的典型样本,因此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规划和建筑专业学生经常要做的一个课题。他们在老师指导下,撰写论文来探讨,如何把这个地方改变成有着超级街道和公园人行道的、规整而文雅的理想地区,废除原有一切不和谐用途。
  1939年,当雅各布斯第一次见到北角区时,那里的类型和大小的联排住房,被改成四到五层的出租公寓套间,这些出租公寓挤满了移民。给人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城区,当然也极其穷困。
  然而,1959年再次见到北角区时,雅各布斯却被那里的变化惊呆了。几十幢楼进行了翻新,窗户上的草帘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百叶帘和锃亮的新刷的油漆。许多修整过的小房屋现在住着一两户人家,而原先要挤进三户或四户。有些租房住的家庭为了让自家宽敞一点,把原先的两个套房并在一起,并配上了卫生间、厨房等。
  雅各布斯俯视着一条狭窄的巷道,希望在那里找到原先又旧又肮脏的北角区,但是没有。随着一扇门的打开,映入眼帘的是重新嵌过缝的砖墙、新的百叶窗帘,同时还传来了阵阵音乐声。
  在其中,停车场周边的房屋侧面没有被肢解得东一块西一块,或呈现出赤裸裸的原生状态,而是重新进行了整修,并刷上了漆,很是整洁,就好像要吸引人们来看似的。间杂在这些生活住宅里的,是数量众多的食品店,以及屋顶装饰、金属加工、木工、食品加工等小企业。
  孩子们在街上玩,一些人在购物,另一些人在散步、交谈,街道生机勃勃。如果当时不是在寒冷的一月,还能看到有人在街旁闲坐。街上洋溢着的活泼、友好和健康的气氛,感染了雅各布斯。
  本能告诉她,现在的北角区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社会学调查也印证了她的感受。北角区不仅是少年犯罪率、疾病率和婴儿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而且是按收入计算租金最低的地方。
  这可真是咄咄怪事。没有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北角区,居然在20年时间里通过修修补补焕发了“第二春”,看起来甚至比那些“睡城”新区还有人气,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城市规划理论。
  对此,雅各布斯分析认为,表面上看来,老城市缺乏秩序,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秩序,能够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雅各布斯将它比作舞蹈。不是每个人都在同一时刻起脚、转身、弯腰的简单舞蹈,而是复杂的芭蕾舞。每个舞蹈演员在整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又互相映衬,组成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这种多样化的风景,是雅各布斯心目中理想城市的样子。
  在她看来,城市是有生命的,这种秩序充满着运动和变化,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生命规律,用“微创手术”去激发活力,而不是直接给它“判死刑”。毕竟,新区也有老去的一天,一次又一次折腾,只会让居民想要逃离。
今天的一面镜子
  雅各布斯认为,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有试验也有错误,有失败也有成功。在实验室里,城市规划本该是一个学习、形成和试验其理论的过程。但恰恰相反,实践者和学者们对意料之外的成功案例漠不关心,相反,只是遵循“梦幻城市”的模式去设计,不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核心观点是,要想在城市的街道和城区保持丰富多样性,有四个条件不可缺少。
  一是城区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的日程出门的人,还是因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地的人,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
  二是大多数的街段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
  三是一个城区应该混搭各种年代和状况不尽相同的建筑,并且包含适当数量的老建筑,这样一来,它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会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建筑的混搭必须相当均匀。
  四是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不管这些人是为什么目的来到这里。当然,这也包括本地居民的人流要达到相等的密度。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国和西方的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思想,沿着雅各布斯所呼唤的科学、理性、以人为本的方向大大前进。雅各布斯当年提出的许多思想和原理,早已成为西方城市规划教科书的内容,并被广泛作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准则而付诸实施。
  2005年,译林出版社第一次引进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简体字中文版。那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的城市建设最为如火如荼的时期。从2005年到2020年,这15年又是中国城市发展最迅速、城市人口增长最显著的时期。
  当前中国的城市户籍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近60%,很多“新城市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困扰。与此同时,如何做好21世纪的城市更新已成为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理解城市,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紧迫任务。
  正如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所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值得每一个开发商、规划师,各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参考阅读。“普通读者想要活得更好的城市生活,也要来读一读这本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