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姜成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徐静
作为80后报告文学作家,姜成娟的红色革命文化系列《本色》《发现滨海》等受到业内外肯定,获得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等奖项。姜成娟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日照市莒县本色老党员事迹展览馆馆长。
关于道路、关于信仰,关于人应该怎么活着,姜成娟一直在寻找,她说:“从黄海边,走到长江边,又到黄河边,没有找到,而在我生长的沭河边,我找到了。”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的80后青年作家,为何在2015年选择了离开大城市,主动到农村基层扎根,以一个体验主体的身份,在七年间不停经历、记录、书写。近日,姜成娟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专访,阐释一位新时代青年作家的信仰之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说自己是在大观园里读马克思。作为一名80后,从南京大学毕业后选择离开大城市,主动回到家乡的“莒县本色老党员事迹展览馆”工作,并完成一系列红色文化系列著作,你是怎样“真正思考信仰,重新发现故乡”,走上报告文学创作道路的?
姜成娟:首先来自于困惑。追寻答案,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找到了理论。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中找到了答案。
报告文学创作要求作家对中国革命、社会现实做出判断、分析,事实上,每个写作者都绕不开对中国革命的判断。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对什么才是先进的政治文明,对世界历史大势的关注与认知,这是作家书写选择不同题材、体裁的根源。我的选择与转变,与我出生在山东有关。山东是老革命根据地,我的爷爷、外公两名老党员对我有着深刻影响。组织、集体、负责,这是我从小熟悉的字眼。
(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说,时代呼唤梁生宝,那么,时代也呼唤柳青。新时代,响应总书记号召、自发到基层扎根的青年作家,我觉得就应该出现在山东。每一个时期,总要有人先去做。既然总得有人先行,去蹚路、试水,那么,我愿意做这个先行者。最痛苦的,是无人理解,人们,尤其县城的人总认为名校毕业就应该到大城市才正常。他们会说,回济南去吧!走吧!往往很多阻力,甚至屈辱,来自于这样的不理解。好在,是组织部门的关怀、支持给了我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从东夷文化到古莒文化,再到革命先驱王尽美、宋平,也滋养了我。”你的作品《本色》《寻找滨海》中会体现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其中关注的重点是近百年的红色文化。你是如何用新的视角重新梳理革命历史和抗战历史,并在对历史的思考中为当代青年的社会角色做定义的?
姜成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认为当代青年对过去的一百年,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维度来看,要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来看。
我对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让我具备了更长的历史视野、更高的辨证唯物主义眼光,以此来评价作品与指导书写自己的作品,也能够从人类历史和世界大势的高度去辨识和把握我们身处的现实,为自己的写作注入历史意识和史诗意识。
延安梁家河的窑洞里,贴着一张旧报纸: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理论清醒,行动才能坚定。读与不读理论,人的格局、视野,是完全不同的。只有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才能对社会阶段、社会现象正确反思、判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从《觉醒年代》到《山海情》,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如今越来越受关注,说明主旋律题材完全能做到叫好又叫座。该如何看待这类作品的成功,又如何看待它呈现出的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姜成娟:《觉醒年代》《可爱的中国》这样作品的出现,是文化领域的进步。革命战争时代的历史事实,本身就是最感人壮丽的篇章。对这几部电视剧,我个人还是期望此类题材的书写中,多加入理论的高度。不是只凭借热血,更要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个人最喜欢的电视剧是《特赦1959》,这里面有理论思考,不仅有事实,还从理论层面上做出了一定解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当下年轻人如何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丰厚与成长,寻找自己的“本色”?
姜成娟: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已经与我们的父辈不一样。崇高伟大的理想,总能吸引不肯被生活湮没,愿意有意义地活着的青年人。我们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它显然不应只被银行卡的数字所定义。在狭窄的平常生活之外,有更加辽阔的精神空间等待你,为人民,为祖国,为理想而奋斗。是的,这就是崇高。我愿意追求崇高地活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人人可以拿起笔抒怀自己内心情感与记录时代的今天,写作被大众化、个人化、自由化了。然而,写什么、怎么写、为谁写,作为作家的你下一步的写作方向是什么?如何保持写作的动力?
姜成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发展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基础,作为意识产品和观念形态的文艺一定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限定。恩格斯说,疲惫、软弱、多愁善感等在文艺上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生活中能够产生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是把“文艺当作精神方面的生产力的”。
我马上有两本书要出版。我的“梁庄”是大罗庄,我的单位在这个村庄,我在济南和这个村庄之间奔走了六年。我的著作《大罗庄——一个村庄与一个政党的百年长征》,写了这个村的一百年。它不是俯视的视角,也不是走马观花几天或几个月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它是这片土地里长出的庄稼,是我扎根基层六年的创作成果之一。还有一本《向组织报到——一个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之路》,写了我六年来的成长转变过程。其中可以看到,中国当代青年与革命、与信仰,与马克思的关系,以及对一个美好平等世界的强烈向往。
我的书写分两块,一是红色系列,动力来自对党组织的责任感,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我写它们,是希望更多的中国当代青年,在了解党史之后,树立人民立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做出贡献。第二块是小说。这是我作为生命个体流淌在血液里的,无法消除。我从10岁开始读《红楼梦》,对小说的恢弘和伟大,对梦想,从无止息。今年之后,我会调整方向,重点放在小说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曾说,感觉自己“没有中年期,身上还带有乡村少年的纯真”。如何保留这种激情和向往?
姜成娟:追求纯粹,热血不冷,赤诚不改,只要给我一点点的肯定和温暖,对这个组织和这片土地的热爱,就会立刻生长。
青年人第一要读理论,第二要读经典,比如《红楼梦》。我还是建议大家读理论,而且不要仰视而读,不要读得战战兢兢。我理解它本来就是为最广大的普通人求解放的理论体系,除了少数涉及经济学领域的部分,其他的完全可以读懂。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本来就是普通青年啊。比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描述工人居住环境之悲惨的段落,我相信看到的人,都会惊叹马克思强悍的叙述能力,即使从文学叙述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再就是引发思考。普通劳动者对马恩的阅读,不应该是任务和遥远的观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