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家园
C04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编辑:李蕊 组版:曾彦红 校对:李锡巍
文/图 本报记者 褚思雨
5月14日,太白湖新区“两新”组织党委开展“观摩学习强党建 交流借鉴促提升”建党100周年观摩学习系列活动。此次系列活动的第二站走进市级“六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山东超力砼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各“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及党务专职20余人参加。
太白湖新区“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及党务专职20余人参加观摩活动。
流动的“红帆驿站”
延伸党支部服务触角
14日,走进山东超力砼业有限公司,厂区内“红色元素”扑面而来。在办公室、走廊、楼道,党建标识、标语比比皆是,让每个来办公或办事的人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氛围。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山东超力砼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文强表示。公司于2018年11月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4名,发展对象2名,积极分子9名。公司以全领域基层党组织融合共建为抓手,将党建工作和企业效益有机结合,依靠党员先锋作用带动企业生产发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建工作离不开创新,山东超力集团积极创新民营企业党建实践,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同步延伸、组织活动与经济活动同步开展、企业党建与改革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融合”的企业党建品牌。“所谓‘融’即全面相融,双向相融、深度相融,推行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中心工作相融;‘合’就是做到合心、合拍、合力,按照‘党建+一体管理+一体发展’的模式,做到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同步、无缝对接,实现1+1>2的强企局面。”文强说。
流动的“红帆驿站”是超力砼业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车上常备生活补给、救援工具、医疗箱,每天流转于各个工地,让员工有事情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找党员,为职工送去温暖与关爱。”山东超力砼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文言政说。流动的“红帆驿站”自2020年设立,目的是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员工提供多种类、全方面服务,将基层党组织各项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同时,结合节日、天气开展特色化活动项目,加强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党员的积极模范带头作用。
设立党员示范岗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超力砼业的创业过程,也是企业党支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党员活动室,室内墙面重新布置了党的建设和纪律、党员的权利及义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园地等内容板块,这不仅增强了党建工作的直观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使党员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党建的文化气息,强化党性修养,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到党建工作中。
“从一个小房间,到如今一间大会议室,党员活动阵地越来越接地气,很走心,大家参加组织生活的热情特别高,党组织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山东超力砼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宣传委员陈志双介绍,企业全面推行“一思想聚心、一路线定位、一步调定向、一体系定量”的“四个一”党建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效能。
党建工作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力量强大。山东超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把做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落实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提高党员政治素质。设立党员示范岗,要求所有党员上岗佩戴党徽,亮明党员身份,发挥好模范引领示范作用。
“超力砼业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载体丰富,内容充实,我们要多借鉴学习。”在观摩学习过程中,各支部书记、党务专职针对本次参观的感悟和心得体会专门进行了小型交流座谈会,观摩成员纷纷表示,党建观摩学习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更起到了引导、推进会员企业重视党建、加强党建工作的作用,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座谈会最后,“两新”组织党委牵头组织各支部填写了党支部需求清单,进一步推动各支部思考和完善在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化模式,鼓励和促进全体“两新”组织党支部的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太白湖新区陆桥村促进农民增收有“妙招” 家门口赚钱,还能得两份收益
本报济宁5月17日讯(记者 周冶深 通讯员 武海涛) 近日,济宁太白湖新区石桥镇陆桥村的牛蒡正在进行施肥,且长势喜人。陆桥村通过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牛蒡,可使村民获得土地流转和务工的两项收入,提高了村民的土地收益。
5月8日,记者在陆桥村村北和村东看到,农田里种植了大片牛蒡,村民正进行施肥作业。为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9月份,陆桥村支部委员会经过反复考察,选择将村民和村集体土地800余亩流转给临沂一家专业种植合作社,用于种植牛蒡,每年每亩土地流转收益1200元,高于以往普通流转800元的收入。陆桥村村委员会副主任陆飞飞告诉记者,除了土地流转收益,牛蒡种植过程中,除草、施肥、收获时均需要劳动力,大多也由村民提供劳务,参加劳务村民可获得土地流转和劳务两项收入。
“还得再干2到3天,一天100元,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挺好!”在地头搬运化肥的村民任女士表示,通过在牛蒡种植田干活,她们每个人一年仅劳务收入就有五六千元,给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我们几个都50多岁了,出去务工也不好找活了,而且挣得不一定有这多,在家门口干活也省心、方便!”村民郑女士补充说。
陆飞飞告诉记者,陆桥村和种植合作社一次性签订了3年的土地流转协议,第一年土地流转收益已发放给了村民。下一步,村两委将继续推进该土地流转模式,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促进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陆桥村流转了800亩土地用于种植牛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