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萍
夏天因为怕热怕晒,我每天早晨五点半左右就去东湖晨练。如果拍日出,五点之前就要从家里走出去。
走出小区来到大街上,最先看到的是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清洁工人,他们在晨曦里扫着落叶,沙沙声与鸟鸣声组成最美妙的晨曲。我以为清洁工人应该是城市里起的最早的人了。然而,比清洁工人起得更早的还有早餐馆的师傅们。
在东湖大门口,有一家牛肉面馆,我每次去东湖晨练,都会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女子在灯光下忙碌的身影。晨练完了,我一定会在她这里吃了早餐再回家。
因是常客,我只要往那里一站,她就会问我“还是那样?”我点头。于是她心领神会,麻利地抓上一把面条放在一个漏勺里,然后沉到热水里去烫,烫好后盛入碗中,加上牛肉,浇上秘制的牛肉汤,再撒上绿油油的青菜叶,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就做好了。
如果我说“细粉”,她就会抓一把细粉烫好盛在碗里,然后再加上一个鸡蛋、两个干子、几片青菜叶。有时候不用她问,我会主动说:“与昨天一样。”偶尔,我也吃碗热干面,喝碗蛋酒或豆浆,或者小笼包、烧麦、面窝、油条……
餐馆不大,大约有20个平方,柜台将其一分为二,一半是后厨,一般是餐室。男主人在后厨炸油条、炸面窝等,女主人则在柜台前招呼顾客。
由于物美价廉,来这家餐馆“过早”的人络绎不绝。早晨四五点钟就有值班的警察、城管人员,也有清洁工人、建筑工人来这里吃早餐。六点至九点是高峰时段,室内坐不下,顾客就端着碗去门外吃。偶尔还有军人光顾,去东湖晨练在此“过早”的人也不在少数,大部分都是回头客,还有一部分是游客。
某日早晨,我在东湖散步时下起了雨,我赶紧走出东湖来到这家牛肉面馆。当时是六点半左右,再加上下雨,“过早”的人不是很多。因为此时不忙,老板娘就坐在桌对面与我聊天。她说在这里开了十七年餐馆了,却不知道东湖日出与夜景是什么样子,说起来都有点心酸。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要来餐馆,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虽然累得腰酸腿疼,但为了一家老小,还是要咬牙坚持着。
聊天中得知,他们创业时条件极差,当时还没有天然气,烧火用的是煤炭。由于房间小,再加上通风不好,熏得两口子气都喘不过来。由于没钱租房子,夫妻俩只能住在餐馆的小阁楼上。夏天最热的时候,夜里在阁楼上实在睡不着,于是就在餐馆门口铺上纸箱子躺在上面,有时候也去东湖的连椅上凑合一夜,早上起来被蚊子叮的浑身是包,奇痒难忍。
艰难的日子慢慢熬了过来,在夫妻俩的精心经营下,餐馆生意渐渐好了起来,还在附近小区租了一套房子。他们说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不仅免除了各项税费,还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
这些城市的早起者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开启了城市崭新的一天,是他们,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真诚地祝福他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