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回归,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综艺胜在强大的共情力
2021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董卿采访厦门大学教授潘威廉
     近日,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三季开播,还是熟悉的节目模式,但节目更注重呈现一个个“以人为本”的故事,朗读只是一种手段,呈现一个鲜活的人物才是节目的根本追求。这档节目越来越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关照,也越来越具有共情能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小切口呈现鲜活的个人
  《朗读者3》延续了前两季的节目模式,还是一段访谈、一段朗读完成一个小单元内容,但给人的感觉更加注重对每一位朗读者精神世界、内心世界的挖掘。朗读固然重要,而如何去呈现一个鲜活的人更重要,这档节目试图在讲一个个“以人为本”的故事。
  《朗读者3》的主题是“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第一期节目第一位嘉宾就是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代言人杨元喜。经杨元喜院士介绍,观众才知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搭载的原子钟有多厉害,以及这项自主研发成果的重要意义。北斗人突破西方国家的质疑和阻挠,迎难而上,研发出自己的系统,让我们在全球卫星导航上不用再受制于他人。
  这么厉害的科学家,如何拉近他和观众的距离?在《朗读者》中,主持人董卿非常善于从小问题去打开被采访人的精神世界,让观众能迅速去感受一个个立体、丰富、复杂的被采访者。问完两个专业性问题,董卿随即问杨元喜院士,“怎么学的英语”“从小就学习好吗”,这两个提问很触动杨院士,原来顶级科学家成长的背后也充满辛酸,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家庭命运的缩影。杨院士兄弟姊妹七个,父亲是战斗英雄也是残疾军人,虽然兄弟姐妹读书都很好,但无奈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们都自动放弃学业,成全杨元喜一个人去读书。杨院士不忍心再说下去:“不说这个,不说这个了”。或许这是这位“硬核”科学家最隐秘的痛楚。杨院士还跟妻子王志红“撒了一把狗粮”,他不高、不帅,但妻子“一往情深,一直追”;杨元喜说他非常努力,争取成为妻子希望的那种人。观众看到了科学家身上对家庭、对亲人的深厚情感,成为一个拥有巨大成绩之外的鲜活、有趣的人。
  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她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只为让女孩子们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董卿问她,“你是不是也有无法忍受孤独的时候”,这注定又不是一个轻松的答案。张桂梅说她在亲情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了有机会与企业家对话,争取一点资助,她错过了哥哥的葬礼,也没有来得及见姐姐最后一面,有人质疑她只是为了拿荣誉,但她心里装的只是让山里的孩子多走出去一个是一个。她朗读的是自己写给已逝父母的家书:“这些年来,我几乎把他们忘记了,眼前出现他们模糊的身影,眼光中我似乎听见爸爸在讲:你是爸爸的好女儿,爸爸妈妈不生你的气,你忙你的吧。”张桂梅最渴望的是被自己的亲人理解和谅解,这份内心深处的脆弱真的非常令人动容。
越来越宏大的精神世界
  2017年,《朗读者》作为一档现象级的电视节目横空出世,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当时引进节目模式大行其道,而融合访谈、记录、综艺等多种特质的《朗读者》,为电视节目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
  《朗读者》的策划人兼主持人董卿称《朗读者》的节目设计理念是:“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档节目从一开始,就将情感作为人和朗读作品之间的纽带,希望经典的文字来深化表达每一位朗读者的人生故事。
  第一季的《朗读者》将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等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词,作为每期节目的主题词,节目更注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如何与经典名著、文学作品相互连接、互相诠释。第一季更突出的是阅读带来的精神空间和精神交流,节目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连接大众的是一种“文化情感”,通过文本交流,大众找到共鸣。
  而到了《朗读者》第二季,尤其是第三季,节目的主题更加开阔、宏大,让思考更有深度,同时更注重呈现受访者内心的精神世界,节目跟大众的共情能力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季节目一回归,很多人“破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观众有共情,节目热度再次攀升,有人翻看节目中提到的书籍,有人讨论科学家、校长的内心世界。
  《朗读者》前两季已经很好了,第三季该怎么做?《朗读者》第三季花力气寻找与观众的共鸣就说明了一切。电视节目模式如何高级、创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性化的故事上来,通过这些人类共同情感的倾诉,唤起受众感同身受的情感世界。新一季第一期节目用一个个感人的人诠释了航天精神、体育精神、科学家精神、文学的力量等,精准地与时代对接,也与观众的情感需求相对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