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旨在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呼吁各界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被誉为“百馆之城”的苏州将再添一处专业博物馆——苏州城建博物馆。
一条平江路,半个姑苏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文化载体,其保护更新活化的过程,前后历经多年,建筑、桥梁等一系列物质遗产被加以分类保护。苏州城建博物馆坐落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道观前潘宅为基底改建的专业性博物馆。
清朝年间,苏州曾有“贵潘”“富潘”两个潘姓世家;鼎盛之时两个潘家占了半个苏州城。
关于“富潘”有两种说法,一说与潘世恩家族同族,一说属于苏州东汇潘氏。不过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民间流传着“明有沈万三,清有潘麟兆”的说法,指的是以丝绸、茶叶起家的徽商潘氏族人。而即将开馆的苏州城建博物馆落脚的潘宅——“礼耕堂”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正是“富潘”潘麟兆家族耗资30万两白银、历时12年建造而成的大宅。
“富潘”先祖潘留孙本为北方人士,到了潘麟兆这一代,没有求学走仕途,而是做起了生意。后来其子孙努力经营,家业渐庞,富甲一方。原观前福昌水果店、原观前街天源糕团店、原稻香村糖果店、元大昌酒店、原余昌钟表店等老字号,当年都是“富潘”名下的产业。生意兴隆起来,比为官更为昌盛,后经其子孙经营,丝绸、茶叶、药材诸多行业,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郑州,北京的老绸缎庄“瑞蚨祥”就是潘家的产业。
“富潘”称号,实至名归。乾隆四十八年,潘家耗巨资、历经多年翻建卫道观前宅地,将其扩至十三亩。潘宅南临卫道观前,北至混堂巷,坐北朝南,分五路六进,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寓意“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匾额“礼耕堂”被高高挂在大厅之上,见证了一个家族的鼎盛繁华。难能可贵的是,现在潘宅的规模与当初建造时基本相符,主要建筑的原结构、原构件仍保持完好,再现了清朝苏州富商宅第的旧貌,为研究清史、清代建筑及吴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例。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潘宅礼耕堂历经风雨,如今“变身”苏州城建博物馆,以苏州之窗为核心元素,构建起一道穿越古今的时光通道。在城纪千载厅,不仅有最早记载着苏州城建起源的文字资料《越绝书》,还有19张反映苏州城市格局阜盛繁荣的古地图,体现了苏州的千年城建史。以南宋名画《平江图》为雏形的影片《宋元格局》,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勾勒出宋元时期平江府坊市一体、河街相邻的特色城市格局。博物馆的城市会客厅整体保留了潘宅正厅——礼耕堂的建筑格局,驻足此处,几百年的沧桑变幻仿佛触手可及。
再说“贵潘”,今人对苏州贵潘家族的了解,恐怕最多的还是潘达于女士护鼎、捐鼎的传奇故事。潘家祖传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作为国之重器,已经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2002年被列入64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事实上,这两件宝鼎只是潘氏藏品之部分,潘氏捐献的其他青铜器和珍稀古籍、书画精品还有很多,由此即可窥见潘氏的文化特色与社会地位。“贵潘”这一家族共出了9名进士、36名举人、21名贡生、142名秀才,其中潘世恩和潘祖荫祖孙二人是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个状元宰辅,一个官至军机,无不位极人臣。李鸿章誉潘氏为“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天下无双。
“四朝元老”潘世恩可谓历代状元史上第一人,这也是苏州后来把位于钮家巷的潘世恩故居改为苏州状元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原因。潘世恩状元府是潘世恩凤池园故居的一部分,坐北朝南,现存三落四进,是一座典型的苏州古民居建筑,时人皆称“养亲园”“太傅第”。2014年修复后的潘世恩故居被正式辟为苏州状元博物馆,以潘世恩及其家世为核心和脉络,呈现苏州的状元文化之路。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史。作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中国首个加入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的城市,姑苏古城也是全国唯一的在原址上不曾变迁过的城市,时间跨度超2500年。著名的苏州籍学者顾颉刚有言“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姑苏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代苏州《平江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姑苏城历史城区内划定了7处历史文化街区、26处保护地段以及221处历史建筑,基本保持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有人认为,如果将“百馆之城”苏州看作一本极具意蕴的文明著作,城建就是读懂这本著作的最好注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