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守护运河“听”的记忆
2022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梁氏家族的末代号工

  过去,做船工是附近很多村民的谋生手段,船工号子应运而生。从小在运河边长大,陈仲魁听惯了运河船工号子,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6年,武城县文化局对运河船工号子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退休在家的陈仲魁主动申请加入,开始走访运河武城河段沿岸,搜集运河船工号子的种种过往,对这一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梁永和是第五代传承人,家在运河东岸的甲马营镇梁小屯村。陈仲魁找到了85岁高龄的梁永和,并拜他为师,整理出了原汁原味的武城运河船工号子。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是明显的“家族式传承”。他们一家祖孙三代,自梁万金始,先后有梁璜、梁永森、梁永奎、梁永和等人,都在货船上谋生,后三位是同胞三兄弟。
  梁永森的噪音很有个性,于高亢洪亮中,又满含浑厚、悠长,有声传数里可闻之功,即使连唱一天也不会倒音。
  多年来,梁永森从北京到河南道口,唱遍该段整个流域,每到一地,尚未见到船和人,只要一听到号子声,便知是武城的船队来了。
  而末代号工梁永和,跟随大哥梁永森多年,并得到真传。自身条件优越,凭借读过私塾的功底,聪明、肯学、嗓音好,加之能写、会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号工。
  “后人会永远记住梁氏家族的功绩,他们世代用心血创造的艺术价值,必将载入武城运河文化的历史史册。”陈仲魁说,大多有关武城运河号子的资料,诸如发展史、传承史以及种类、作用、唱法,连同日后整理的各种号子曲谱的翻制、文字、图片与视频等,都得到了梁永和的大力协助。
  陈仲魁整理的武城运河号子只是冰山一角,在几十年的号工生涯里,梁永和究竟喊过多少种号子,随着老人的去世,永远变成了一个问号。

运河边记忆中的号声

  如今,运河边再也听不到号子声,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爱好者王洪胜来到运河边,学唱武城运河船工号子,聆听记忆中的号声。
  船工号子是在各江河上,它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江河流域,是根据其所处地势的高低,河道的宽窄、曲直,以及水势、流速、流量的缓急情况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韵味有别的多路船工号子。
  运河船工号子诞生于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全线贯通之后,就相继存在。由于京杭大运河是南北走向,加之地处平原,故除少数号子铿锵有力、速度较快之外,多为舒缓平和、婉转悠扬。
  由于武城流域河道所处的地势、宽窄、曲直,以及水势、流速、流量等不同,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
  陈仲魁说,根据船工们的劳动需要,随着季节、用力、水量、航速、顺逆、正常与险情等的变化,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分为11种。打篷(升帆)号、起锚号、拉纤(行船)号、撑篙号、摇橹号、撺篙号、拉冲号、绞关号、警戒号、联络号、出舱号等11种号子,贯穿到打篷、起锚、行船停泊的全过程。
  武城河段的河道呈现多弯、多拐、多闸之状,尤其流经武城县城、甲马营、鲁权屯一带最为明显,明代曾有“蜿蜒北上似游龙”之誉。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是历代武城籍的号工与船工经过多年的探索、锤炼、加工,用心血与汗水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

登上舞台的运河号子

  陈仲魁说,先辈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原始号子”的旋律为主体,并吸收了“乡土夯号”与“河畔民歌”中的精华部分,将其“合三为一”,有机地融为一体。
  同时,诸多世代在船上务工的号工、船工们,长期受到先辈的熏陶,口耳相传,经过不断予以补充、修改、完善,才形成了当今所见到的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的曲谱。
  在陈仲魁的带动下,2008年,武城运河艺术团成立,他们挖掘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整理成表演节目,从无形到有形,再现了船工号子的风采。
  2017年9月,武城运河艺术团将武城《运河船工号子》首次搬上了舞台,并以无音乐伴奏的形式进行演出,参加了德州市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荣获三等奖。
  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2018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及十大模范传承人”评选中,武城县省级非遗项目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陈仲魁荣获“2018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称号。
  “只有更多人传唱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才能让它有生命力,我要让运河号子走向社会走向校园,让它发扬光大。”王洪胜说,他要在老一辈的教导下,深入了解武城运河文化,好好学习武城运河船工号子,也希望后辈们可以从武城运河船工号子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鼓舞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当运河水从武城段流淌而过时,期待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再次唱响,让人们聆听号声,传承运河文化。
  “开船喽!”近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陈仲魁即兴唱起运河船工号子,高亢有力,奔放悠长。
  “京杭大运河”在武城河段绵延60余公里,河道多拐多弯,运河船工号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它始于元末,辉煌于明代,清代时期达到了鼎盛,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曾经,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而今,那远逝的号子只能从陈仲魁演唱中听得,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船工号子,一代代传唱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