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顶医院眼科姜鹏飞:
三重守护,还更多人明亮“视”界
2022年08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陈春梅 通讯员 李成修 崔方荣 李凌峰

  “斜杠医生”姜鹏飞有点“火”。在患者圈,他是眼眶病的行家,其门诊经常一号难求;在朋友圈,他凭科普知识和“段子手”的能力,使“毓医来爸”和“飞哥”声名远播;在医院管理岗位上,他又因尽职和身先士卒而深受好评。
  在有些人看来,姜鹏飞多少有点“不务正业”。相较于创建了省内首个眼眶病亚专业而言,他更为人知的反倒是作为“段子手”的一面: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医疗科普内容生动有趣,医患故事的记录有温情又真实。很大程度上,姜鹏飞成了连接烟台毓璜顶医院与患者及公众间的“桥梁”。在他笔下,诊疗日常都有了别样温度。同样,这份温度也贯穿于姜鹏飞诊疗过程的始终。
  有技术、有温度、更有态度。从医22年来,姜鹏飞带给患者的远不只明亮的“视”界,在医生、医学科普者和医务处负责人三重身份间自如切换,姜鹏飞用责任为港城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敢为人先,创建省内首个眼眶病门诊
  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姜鹏飞的标签很多,眼科专家、“飞哥”、“毓医来爸”、医务处负责人,尽管每天都在不同的身份间切换,但他最在意的始终是专业。这既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成就他“斜杠”的基础。
  一切看上去既像无心插柳却又早已注定。2007年,受医院委派前往天津眼科医院学习,打开了姜鹏飞的眼界。学成归来后,他开始在科室内陆续开展眼眶骨折修复手术及多种眼眶肿瘤的摘除手术。没有前辈指导,也没有同事并行,他凭着一股韧劲“啃”下了所有技术难点,多次主刀填补烟威地区空白的重大手术,从“小白”逐渐成长为亚专业的行家。积累多年,2015年11月毓璜顶医院眼眶病门诊开诊,开省内之先河,姜鹏飞也凭实力成为患者的“倚靠”。
  一个个患者的康复案例佐证着这“倚靠”的坚实程度。一位老年男性患者罹患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慕名找到姜鹏飞时,眼球已经严重凸出,不仅眼睛疼得厉害,视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考虑到老人的经济状况,术前,姜鹏飞为老人选择了普通CT和超声检查的方式,最大限度为患者省钱。CT检查结果显示,老人肿瘤已达2.6cm×2.2cm,超过眼球大小。由于老人肿瘤太大,摘除过程中很容易大出血,手术风险很高,如果不进行手术,老人将面临失明的风险。权衡再三,姜鹏飞和其团队决定迎难而上,最终通过外眦剪开+下穹窿部球结膜微创切口为老人进行手术,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又减少了费用,顺利为老人摘除肿瘤并保住了视力。
  患者和家属未必懂得每台手术中姜鹏飞和其团队付出的努力,但姜鹏飞对自己始终有要求。“病情不同,预后各异,但每一例手术都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因为这份尽心,姜鹏飞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信任与支持。而反过来,这份信任又激励他不断学习,时刻跟上新技术与诊疗理念的发展。
  在深耕眼眶病的基础上,姜鹏飞也将精力移向了各种眼外伤导致的眼睑畸形矫正术、眼睑恶性肿瘤根治联合眼睑成形术、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上睑下垂矫正术等方面的技术,全力为每一扇“心灵之窗”护航。他的努力让很多人有机会重获光明,在让患者重获光明的基础上,他又向改善患者外观、重塑患者健康外表努力进取。
细微处着眼,留下别样的“医路”印记
  在用精湛的技术为患者留下美好“视”界的同时,姜鹏飞也因自己的一双“慧眼”及巧妙输出,而留下了别样的“医路”印记。
  因为职业的关系,姜鹏飞经常会被各种亲戚朋友拉着“科普”,次数多了,他灵光一现,“何不写出来让更多人受益?”本就擅长写作的他,干脆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在分享生活点滴的同时顺手科普医学知识。从一台眼眶肿瘤手术的过程到眼眶内血肿的处理,再到车祸导致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例,微信公众号中,姜鹏飞以“医路走来”为主题,收录了30多篇各种眼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记录,有提醒、有感慨、也有心痛,这些点滴汇聚,让人看到了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医生。
  曾有一位30岁的年轻患者因眼眶肿瘤到门诊求诊,姜鹏飞细问病史才知道他是肾癌术后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面对患者的追问,姜鹏飞不忍回答又不能欺骗,只能委婉地表达手术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看着患者绝望的眼神,姜鹏飞被无助和无奈包围,“仿佛是我做了亏心事,愧对他们一般。”忙不迭地给患者及家属留了电话号码,病人走后他又暗自伤神,“不怕他打扰,就怕没法给他提供想要的回答。”
  更难得的是,姜鹏飞并没有拘泥于眼科及自身的经历,作为一线医护人员,他还将近距离观察到的临床实践以更生动的方式做了呈现。
  在这之外,姜鹏飞还将目光移向了更多被忽略的角落。他不经意拍下了医院里的保洁工和清洁工中午休息时躺在长椅上小憩的场景,触动了很多人。“他们为医院整洁的环境作出巨大努力,辛勤而劳累。”没有拘泥于赞颂,姜鹏飞更希望大家不要随手乱丢垃圾和随地吐痰,用这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支持和关爱着这些默默奉献的人。
刚柔并济,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
  处处用心又处处留心,让姜鹏飞有机会捕捉到生活中的美。而这份“有心”的背后,其实也是他医者仁心的体现,作为医生,姜鹏飞的“柔”到处可见。
  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患有智力障碍,龙口1岁多的苗苗(化名)一直跟着爷爷生活。由于不小心将暖瓶打翻,整壶开水洒在了身上,苗苗全身25%烧伤2-3级,尤其背部、胸部、胳膊和颈部烫伤严重。植皮在即,苗苗一家却凑不出治疗费。得知情况后,姜鹏飞将苗苗的故事写了出来,文章被转发后,很快有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关注并自发为苗苗捐款。短短几天,姜鹏飞就为小苗苗筹集了30571元善款,随后,陆续有公益基金和爱心组织接力救助苗苗,截止到苗苗出院,累计为其募得善款二十多万元。
  还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陈女士找到姜鹏飞,希望他能到家里帮其老伴把眼球摘掉。原来,陈女士的老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常年卧床在家,整天喊着眼疼,无奈之下陈女士只能请医生上门手术。虽无法满足老人的要求,但姜鹏飞也没有置之不理,下班后他跟随陈女士回家,这才发现其老伴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他为老人开了些眼药水就控制住了病情。那之后,姜鹏飞就成了陈女士家里的“常客”,定期去为老人复查眼睛之外,他还帮忙买药送药。
  姜鹏飞记得,有一年正值年关,一位女性患者因乳腺癌晚期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时已生命垂危。她的丈夫因车祸瘫痪在床八年,看着14岁的孩子独自陪床,姜鹏飞心疼不已。周末,他悄然带着女儿为男孩包好过年的红包到病房看望,既想给这个家庭一点实际的帮助,又小心翼翼维护着男孩的自尊。这样的例子在姜鹏飞的从医生涯中还有很多,除了兢兢业业为患者带去优质的诊疗服务外,他还默默关注着很多患者的家庭,尽己所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这是姜鹏飞作为医者的仁心,也是他不变的坚守。既懂患者的苦难,也理解医生的辛苦与付出,让姜鹏飞在“柔”之外也多了一层“刚”。有熟人习惯性“打招呼”而不挂号看门诊,姜鹏飞耿直地写下《看病请挂号》详陈利弊,“劝退”了不少人。
  刚柔并济背后,不变的是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守护。在他眼里,一名医生不仅仅要能治病、治好病,更应该将患者的需求时刻放在心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身先士卒,高标准为医疗质量护航
  身先士卒、严于律己是姜鹏飞的习惯。因为从事的眼眶病专业经常接诊急诊患者,加上在医务处从事管理工作,经常要半夜解答院总值班关于医疗问题的处理方案和咨询,姜鹏飞早已习惯了“夜猫子”的作息时间。为此,他干脆主动将科室22点以后的值班都“抢”了过来。
  因疫情防控需要,在熬夜之外,他还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自3月份以来,毓璜顶医院跟全市医疗机构一样,需要承担大量的核酸检测外派任务,姜鹏飞每次都会在四点半准时到达医院体检中心广场亲自指挥协调队伍,从未缺席。
  习惯了身先士卒的姜鹏飞也总有“奇遇”。一次,下班回家在小区偶遇一位老人突发猝死,他想都没想就和邻居一道冲上前帮忙抢救,及时的心肺复苏为老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尽管第二天老人因病重去世,但家属还是十分感激。2019年出差乘火车回烟台途中,一个女孩突发心慌、憋闷,姜鹏飞和烟台市卫健委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抵达女孩所在车厢,帮忙进行紧急处理之外,他还现场连线医院相关科室为女孩进一步明确诊断,此后又悉心陪同女孩就医。
  在做好临床工作之外,身为毓璜顶医院医务处负责人的他身上还有一副担子,那就是为全院的医疗质量把关。严抓医院内部医疗管理,多举措提高医疗质量,他的默默付出让患者有机会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即使无人喝彩,也要自己做得精彩”,在姜鹏飞看来,做医生是个良心活儿,只有以更高的标准自我要求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患者守住明亮“视”界之外,他还将为更多人的健康之路护航。
 专家介绍 
  姜鹏飞,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全身性疾病相关眼病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对于眼科常见病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对眼眶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骨折、眼眶肿瘤)的诊治,具有20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相继开展了眼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微创摘除术、泪腺区复杂肿瘤摘除术、眶内血肿开眶清除术、眶壁骨折修复联合预成型钛网填充术等一系列填补本地区手术空白的高精尖项目。在各种眼外伤导致的眼睑畸形矫正术、眼睑恶性肿瘤根治联合眼睑成形术、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上睑下垂矫正术等方面紧跟国内以及国际最新的诊疗技术步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