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群穿过森林,既烧脑又快乐
2023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语言,不是诗歌;正如诗歌,不是语言……”作为一个正在走向深邃与成熟的诗人,窦凤晓在诗歌写作中深化着关于诗歌写作的论域。6月3日,她的诗集《鹿群穿过森林》研讨会活动在济南垂杨书院举办。
  记者 张向阳        
  
不是靠语言,而是靠艺术
  窦凤晓现担任日照市作协副主席,《鹿群穿过森林》是她出版的第三本诗集。收录到她这本诗集中的100首诗,经过了相对严格的限定式分类,最后确定了书中布局:分四个专辑,为花朵、孤独、时间、节制;分别对应着生命的感知状态、个体存在价值、关于生命纵深的理解以及对冗长繁复的对抗。四个部分以不同主题展开一种渐进关系,体现了窦凤晓的诗歌的审美倾向与写作自觉,以及对于“不可言说”之物的多向训练和探索尝试。
  诗与语言之间是一种“古老的竞争机制”,是诗人与语言契约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首诗的生成,“不是靠语言,而是靠艺术”。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主任,评论家谭好哲认为,“窦凤晓的诗歌很有现代性,她往往打乱日常语次,使诗歌回到语词本身,具有陌生化和超越性,超越日常,超越常识。在表达这一诗歌基本理论方面,窦凤晓表现得很勇敢。”她提出的“诗与语言不是一回事”这一观点,对诗歌理论工作提出了挑战。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存在之物比想象更高”。福柯是把学术文化知识,放在社会史、文化史的层面去辨明“词与物”的关系。而窦凤晓的面对“物”,如何使用“词”,往往体现出既有“物”的呈现,又有“词”的跳跃式飞升。她对“词、物”关系的思考和论述是个很好的诗歌命题。
思辨成为诗歌的“硬核”
  《鹿群穿过森林》有相当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思辨性,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窦凤晓诗歌的“硬核”。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李掖平认为:“她的诗,既带给人羽毛拂过的微痒,又有伴随着疼痛感的绝望。”窦凤晓在表达哲理思辨、表达“词”的物性和神性模糊含混的分界时,她的诗机巧地用一种迷惘性弥合了哲学的硬度,有思想探究的勇气。她诗中的语词组合,既是审美也是挑战。她的诗,往往从日常最普通的事物切入,但这绝对不是目的,而是体现了宇宙中未知之物的处境。其诗歌对于“反思”“质疑”“迷惘”三位一体的探索相当成功。
  窦凤晓的现代语性特征非常明显,从诗坛脉络发展来看,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丛新强看来,窦凤晓在这部诗集中反复阐述她对“存在”的理解、对“孤独”的体悟、对“时间”的思索、对“节制”的恪守。“她的诗学观念有一种统领性在里面,极具现代性和人性机变,她的诗语词意象纷呈,有很多的空间和意义值得继续挖掘。在当下语境中,这本诗集难得地坚守了典雅的汉诗立场。”丛新强说。
日常生活的“诗”化
  诗是窦凤晓丰富生活、放松灵魂的一个独特空间,在平静的背后有着静水流深的内在力量。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评论家黄发有总结了窦凤晓诗歌的三个特点:一是取材多是对日常生活的“诗”化。日常生活,经由哲思进行深入转化,使之被激活、被点燃;二是对花鸟景物的“人”化。她的诗物我交融,意象的组合形成电影一样动态的画面感。她的诗歌一方面跟物质化的观念保持着疏离,一方面又与之保持了一定的互文性,即各种文本的互动与转换。三是她的诗具有很强的古典内涵,具有显著的化古为今的特点。“它不是单调的古典趣味,而是对中国优秀古典诗歌的传承和发扬,加以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与思想架构。”他说。
  对于窦凤晓的诗歌,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也有同样的感受:普通的事物到她眼里都有了诗性,其思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耳目一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与敏锐度,擅长使用比喻、想象,她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放在一起搭建出匪夷所思的诗歌架构,有了独特的风格。”
  “窦凤晓的诗将日常化为自然,将自然切入诗意,作品里的花草虫鱼、山水苍茫,都熔铸融化为氤氲诗意,这是现代性较强的诗意。”日照市作协主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立君对此感触颇深。
在不可言说之处言说
  著名诗人路也曾凭借诗歌创作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她从创作体验出发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窦凤晓的诗将西方哲学命题与中国古典意境融合缠绕在一起了。她往往“在不可言说之处言说”,但又不打算、不试图给出结论——反而恰恰把事情说出来了——这件事情她做得乐此不疲。读她的诗既烧脑,又快乐。她不回避生活的琐碎,喜欢写大自然,植物呀,动物呀,但这些仿佛仅被她拿来用的,她并不照搬事物,而往往成为她内心的投射。“诗歌是用来感受的,而不是用来解读的。”路也这个观点为诗歌的阅读打开了更多维度和更宽广的空间。
  “窦凤晓的诗歌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一是敏锐,二是经验,三是绷紧。”著名诗人戴小栋说,诗人感知的雷达打开着,通篇敏锐。一首品质保证的诗,往往从内因的一个切口自然地入手,可以走得足够远。这个过程不停滞、不被干扰,更没被绊倒,从个人的无意识状态,向社会角色的有意识的自我承担稳定地迈进。她往往最后宕开一笔,有较强的处理哲学概念的能力;一首好的诗一定是写个人经验、写个体生命经验,窦凤晓诗歌基本基于其人生经验又有所超拔;另外,好的诗歌应该具有这种绷紧、结晶、燃烧的聚合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