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构建“北粮南运”新格局
以港促产,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开园
2023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北粮南运
开启港产发展新格局

  6月9日,在济宁市任城区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一栋栋崭新的平房仓、浅圆仓等粮储仓库拔地而起,紧邻的春江港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优势,由跃进沟将京杭大运河联系在一起,发挥内河航运低运输成本的优势,打造粮食专业港区。
  正式开园的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建设拥有14栋平房仓、10栋浅圆仓,总仓容16.74万吨,食用油储油罐3座,容量3000吨,是承接国家“北粮南运”,发展城市粮食物流产业的重要园区。园区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平房仓区域拥有三条完整的机械化出入库作业线,可同进行入库和出库作业,每日入库量最高3000吨。其中机械化程度极高的浅圆仓每日入库量6000吨,出库量10000吨。
  济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董事长刘莉介绍,园区通过“粮企云”“智能安防”“粮情测温系统”等系列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各环节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不用出门24小时实时观察智能化粮库仓内、仓外实景。
  同时,融汇物产金融板块还可为客户提供融资、库存变现等多种金融服务业务,减缓资金压力。
通江达海
区位优势沿运黄金坐标

  济宁作为“两横、六纵”八条重点线路“六纵”中沿运河线路一级节点,上接京津冀、黑吉辽、晋陕蒙,毗邻苏豫皖,下承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可发展成为全国交通最为便利的物流贸易黄金坐标之一。
  “通过铁路、公路,将黑龙江、吉林、河南等地的粮油聚集到江北物流园,再由大运河转水运至长江,抵达南方各地区以及各大海港,形成辐射全中国、联通全世界的粮食贸易链条。”山东融汇物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荣强说,园区与春江港合作建设码头2000吨级泊位3个,岸线234米,与物流园仓储物流设施配套使用,发挥园区一体化业务优势。
  未来,江北粮食物流园将以贸易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粮食主产区的优势,直采直销,减少中间环节,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资源。园区将致力于打造集“中转、仓储、商贸、加工、物流配送、检测、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园。
  “我们需要从安徽进购优质小麦,通过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的中转,可大大节省运输成本。”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经田说,其投入运营将进一步保障北粮南运等通道通畅,促进国内供求平衡,对于提高粮食物流效率,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深化产销衔接,优化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流突破
建设现代粮食港区

  济宁聚焦建设农业强市,坚持稳粮固农、产业富农等,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87万亩,粮食产量98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
  济宁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表示,济宁能源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山东省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济宁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借助地理优势,融入“北粮南运”大通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构建全产业链粮食产业体系,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
  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伟表示,济宁能源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的开园,标志着跃进港百万吨级现代粮食港区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必将有力推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为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区域粮食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晋森 通讯员 马辉

  济宁深度推进港产城融合,“以港促产、以产促城”。9日,位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济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开园,作为山东省粮食主产区的济宁市,利用内河航运的低成本优势,全力打造大运河“黄金水道”,奋力构建“北粮南运”新格局。
  开园仪式现场。
  扫码看视频。
崔保政从普通技工到与院士同台,用了14年 苦中寻甜,他演绎精彩人生
  浪费时间,很没意义
  5月28日,在济宁举办的山东省工程师大会,云集了著名院士、教授以及省内工程师代表,会场里灯光璀璨、气氛热烈。
  崔保政站在等候区、面色沉静,随着掌声响起,他从黑暗中走向台前,灯光照耀下,一位朴实、勤劳的产业工人形象跃于眼前。
  “2009年技校毕业后,我进入山推成为一名电工维修员,每天跟在师傅后面学接线、维修普通机床,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那些高精度、高价值的数控机床设备都交给学历较高的技术人员处理和维修。”崔保政说,当时的工作就是围着机床转,经常爬上爬下,有时上午刚换的干净衣服,中午就沾得一身机油。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崔保政的斗志,“每次遇到维修问题,我都会琢磨机器坏在哪、为什么坏?是设计问题还是使用不当,有没有办法改进和改造?”
  因为工作难度较低,加上崔保政爱钻研,他把负责维修的生产线管理得井井有条,“机器使用很长时间,也不会出问题。即使有问题,也一修就好。”效率提升,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崔保政心底传出一个声音:“人不能这样过一辈子,浪费时间,很没意义。”从那以后,只要看见有技术人员去现场维修设备,他就跟在后面打下手,此外,崔保政还自学了电子电路的维修、C系列编程语言的开发等技术,技术不亚于专业水平。
因为热爱,苦也甘甜
  2011年,山推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有6台重要设备出现了停机报警、按键失灵的情况。“崔,你弄吧,我这边弄不了了。”维修人员束手无策,只好丢给了崔保政。“当时我心里也没底,就是想试一试。”崔保政拆下机器仔细研究,测量电路、画图纸、测试信号和规律,终于弄懂电子锁的工作原理。并且,经过对C语言的不断学习、不断修改代码和测试,崔保政让机床恢复了生产。
  这件事犹如投入水中的一颗石子,在崔保政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令他愈发喜欢编程,陆续解决了软件BUG、PLC总控程序等相关问题,并先后完成自动化改造、制造项目5项,创新创效项目27项,实施重大创新项目25项,申请专利8项,创造经济价值510万元。
  这么多“额外”工作,崔保政说源于自卑,更因为喜欢。“高中时,家里有很多编程类的书,我经常翻看。同学们用‘文曲星’玩游戏的时候,我会进入BISC模式,对俄罗斯方块等游戏再编程。”对他来说,这是自卑时抓住的救命稻草。“我不高、长得也很一般,也怕跟别人交流。但通过学习编程,同学们跟我说‘厉害啊’的时候,我觉得很满足。”
  工作后,他把“放下”的编程又渐渐“拾了起来”,更加废寝忘食。很多时候,工友们下班了,他还在岗位看书、查资料,脑子里一直沉浸着思考答案。甚至,工友面对面走过来,跟他打招呼都听不到。“因为这,‘得罪’了不少人。”崔保政开玩笑地说。但工友并不“买账”,“崔保政专业过硬、技术扎实,我们对他都很服气。”年近50岁的锻造组工人吕涛说。“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崔老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令我很受用。”1994年出生的孙晓坤补充说。
  山东省工程师大会当日,14年磨一剑的崔保政缓缓走向主席台,他说虽然紧张,但一点不发怵,“院士和我的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记者 陈丹

  2009年技校毕业后,崔保政加入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电工维修员。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他斗志不减,自学技术、痴心钻研,一步步成长为“齐鲁大工匠”、山东省劳动模范。在5月28的山东省工程师大会中,他接棒院士,上台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
  扫码看视频。
  工作中的崔保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