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乃彰
通讯员 陈梅华 刘蓓蓓
蒿泊小学的特色创建走过了感恩教育、绳文化、情智教育三个阶段。学校始终将核心素养和学校特色发展有机融合,秉持“情智并育,创意表达”的办学理念,以培育“有底蕴、善思考、勇创新、敢担当”的蒿小学子为育人目标,走出了一条坚持素养导向、构建“三力模型”的情智教育品牌深化之路。
情智并重
锤炼管理团队的领导力
一支业务精湛、砥砺奋进的管理队伍,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坚韧“底盘”,还是强劲的“发动机”。
抓好关键少数,打造头雁效应。学校对每位管理者提出了做好表率,打好头阵的要求。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抓好级部长、教研组长、党员教师等关键少数群体,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最终形成学校运转的全方位有机联动。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课程体系。立体式情智素养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划分为三个子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重在启智;拓展性课程重在怡情;整合性课程重在表达。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承接、相互融合,赋予了学生素养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通道。
浸润式情智德育课程体系。以校园-场馆-社区-家庭闭环式场域熏陶为抓手,打通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条育人途径,打造了“五立”育人课程。通过课程推进、课堂渗透、活动引领的方式培养情智“五自少年”,实现“全人”发展。
融情汇智,提高教师的专业力
学校紧跟区教研中心研究步伐,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做到课程与学程双程共生、认识与措施一体同步。以“学理念-强教研-变课堂-重评价”的四部推进法,构建情智教师特色教研体系。
共品书香,厚素养。以“共读一本书”为载体,通过行政推进、任务驱动、活动分享和评估激励的模式形成共读闭环,实现以阅读促教学,以阅读提素养的目标。
优化教研,共提升。以教学实践瓶颈和教师内在需求为导向,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立足解决真实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根课堂,重实践。通过“校级公开课”深入推进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构建“112”优质团队模式,促进教师扎根课堂,夯实专业,提升素养。
循证医课,深反思。积极探索“基于实证的课堂观察”模式,引领教师从“经验评课”走向“循证医课”,从“宏观评判”走向“微观改进”,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立足学生的学”,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改进、提升。
悦情促智,夯实学生的学习力
学校形成了“学科课堂、活动课堂、环境课堂”的大课堂观,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体验成长,多样表达,全面夯实学习力,落实核心素养。
以德修身,提升品格修养。以浸润式情智德育课程体系为抓手,先后开展了“三我”课程、“三礼”课程和三色研学课程,立足“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活动启智,拓宽表达渠道。通过开展“小先生大讲堂”系列活动、“‘微’素养大闯关”活动、“小舞台大梦想”校园嘉年华活动和“小社团大能量”走班长课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盈学生智慧,夯实学科素养。
以绳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将花样跳绳纳入学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科学构建花样跳绳年级序列,以“校园吉尼斯挑战赛”为抓手,通过“学、练、赛、展”系列化推进,完成了花样跳绳从普及到提高的顺利转变,诠释了情智教育育人理念下的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以美育美,培养审美情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了结艺课程的年级框架。通过课程推进普及基础绳结;通过组建先锋小队,创新立体作品。在稳步推进特色课程的同时,学校还结合校情组建了合唱、管乐、舞蹈、剪纸等艺术探究小组,并邀请民间艺人到校指导,在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劳助学,提高实践水平。学校以生态种植为依托,开展情景式、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劳作、实践、探究中不断增强心智、提升对自我、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对生命的认知新高度,实现从“课”到“育”的进阶。
下一步,学校将秉承“思考—行动—再思考—再行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总结提炼,思考创新,努力擦亮情智教育特色品牌,让情得以升华,让智得以绽放,让情智教育特色向更深处漫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