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往来交流,“海岱考古”品牌更闪耀
2023年07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探寻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最近,山东再次成为考古学界的焦点。除了五年一度的全国考古工作会在济南召开外,四个考古学术论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也齐聚山东,山东省还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战略合作协议。以系列活动为契机,山东将更好地擦亮“海岱考古”品牌,讲好文化“两创”故事。

  记者 张九龙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迎来重磅考古展览

  7月11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济南召开。会议全面回顾“十三五”以来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成就,提出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的总思路、总目标,为全面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和考古单位、高校代表、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五年一度的全国考古工作会放在山东举行,显示出国家文物局对山东相关工作的认可和关怀。近年来,山东坚持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山东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高规格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省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省、市、县三级文物考古机构增编扩岗、出台文物地方性法规、开展遥感执法监测等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以这次工作会为契机,国家文物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协作,在推动山东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共建国家区域文物鉴定中心、夯实文物资源管理基础、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工程、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物学科和文博科研队伍建设、深度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方面形成合力。
  与此同时,山东人民还迎来了一场考古领域的重磅展览。7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承办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该展览聚焦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诞生的关键阶段、重点地域,涵盖了山东、河南、湖北等8省31处遗址的335件(套)文物,以“文明肇始”“变革融汇”“万流归宗”三个单元,重点描绘早期中国文明的历史样貌,展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
  这次展览中,有18处遗址曾入选不同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可谓含金量满满。三星堆铜人面具、良渚玉琮、石家河小陶人……曾经散布在全国多个文博机构的一批“网红”文物,这次在山东博物馆就能一站看个够。展览为期3个月,地点在山东博物馆1楼的5号展厅,喜欢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山东元素频获点赞

  全国考古工作会前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学术研讨会、水下考古论坛、城市建设与城市考古沙龙暨城市考古联盟成立会议、“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科技考古论坛等四个学术论坛在济南同步举行。来自全国考古行业的专家学者相聚山东,带来许多前沿研究成果。
  山东是文物大省,有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4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居全国第一;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1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居全国第三;山东是革命老区,已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认定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4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9433件/套,居全国前列;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83处,摩崖石刻、石雕、碑刻等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1.2万余处;盐业遗址、古港口码头、海防设施、沉船沉舰等分布密集;各类博物馆735家,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山东还拥有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10座。
  作为东道主,四个学术论坛中都能看到不少山东元素。比如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就介绍了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阶段性进展和研究认识,指出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来文化,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高潮迭起的发展链条,成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佐证。与会专家学者展开座谈研讨,对“海岱考古”既有工作及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不仅如此,“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涉及海岱地区的文物材料也最为丰富。比如焦家、岗上、城子崖、桐林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都可以看到。“这次展示的一些新的材料,应该代表了山东地区或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或者早期发展阶段,在全国的地位、水平。我们和良渚文化相比,和中原仰韶文化相比各有特色,水平也是很高的。”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说。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专程参观了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该展览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展线1200米,包含山东出土和传世的2000余件文物精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把五个展厅从头到尾都仔细地看了一遍,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拍照。专家们普遍表示,该展突出了馆藏文物特色、体现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现了展览信息的多样化传达,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展览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让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切实感受到了山东在中华文明的谱系中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有助于让更多学者关注海岱考古,促进海岱考古走向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期刊《海岱考古》近日也正式创刊了。这份期刊主管单位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单位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单位为《海岱考古》编辑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设机构),将侧重刊发海岱考古及文物研究成果。有了这个专业的海岱考古学术交流平台,将更好地展示山东考古和文物工作的新发现、新成就,促进山东考古高质量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