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七声音阶传递先祖智慧
2023年07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一些考古学者看来,如果说中华文明形成于五千年前,那么贾湖遗址告诉我们,在八千多年前,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的话题愈发被人关注,用考古学证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公众所知。而考古学者早已将文明起源的探寻上溯至八千年前。透过贾湖,我们可以看到八千年前最领先的族群如何生活。

  □卞文志

  央视《何以中国》专栏节目7月12日介绍了中国管乐器的“鼻祖”——贾湖骨笛。据介绍,八千年前人们所听到的一种美妙的声音,竟然是“贾湖骨笛”发出的。
  1987年,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该乐器用鹤类直骨制成,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它外形精致小巧,能够演奏七声音阶。贾湖骨笛的出现,刷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史,它不仅传递出先祖的智慧,也用七声音阶诉说古人的情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当下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的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自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华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只能略述一二。
  据了解,贾湖遗址出土的多支精致的骨笛,分为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贾湖骨笛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1999年,英国《古物》杂志发表贾湖骨笛研究成果,并以骨笛照片作为封面,打开全球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因为骨笛以及甲骨契刻符号、绿松石饰品等文物,贾湖遗址体现了8000年前中华民族较为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8000年前的社会发展程度已远超现代人想象。
  在中国考古史上,贾湖遗址是距今八九千年时间段上最为发达的远古聚落之一。彼时新石器时代刚刚揭幕两千余年,人类才从洞穴里走出来,正笨拙地开辟农业,尝试着种植植物、驯化动物。而贾湖却展示了一幅并非全然原始落后的面貌,超越了人们对于文明起步阶段的认识。“在我看来,那是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陶器、骨器、绿松石的制作,尤其与天文历法、占卜有关的出土物,给我们很大的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曾经指出,在八千年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最震撼、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贾湖。 
  衡量音乐文化的标志,是音阶的形成。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四声音阶,主要用在劳动号子上。为了用声音表达更复杂的情绪,人类将四声音阶发展成五声音阶,音乐文明由此翻开新的一页。而贾湖骨笛的测音结果表明,它已经能奏出完整和相当准确的七声音阶。可以说,在贾湖遗址的年代,居住在中原的先民早早地进入了音乐文明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贾湖遗址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据史料记载,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大洲的远古先民各自都发明了骨笛。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骨笛,可以追溯至近4万年前。2008年,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团队在德国西南部Hohlefels遗址的岩洞中发现了一根约3.5万年前的骨笛,原材料为秃鹫翅骨,长约22厘米,有5个按孔。法国比利牛斯山脉出土过22根距今约3万年前的鹿骨骨笛,奥地利也发现了1.9万年前驯鹿胫骨制成的骨笛。一些考古学者认为,骨笛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
  贾湖骨笛是贾湖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是贾湖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最早的管乐器实物。我们的先民不仅会制作笛子,制作的笛子还有七声音阶,和今天的国际音标一模一样,可见,当时先民的文化和智慧是有多么成熟。除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七声音阶骨笛,贾湖遗址还拥有十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世界上最早的鼎型器、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
  据了解,贾湖遗址历经8次发掘,发掘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余件,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目前,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已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发掘面积320平方米,将进一步揭开贾湖先民的神秘面纱。在贾湖遗址中发现的农业耕作、陶器制作、发酵酿酒、结网捕鱼、畜牧养殖、纺织缝纫、乐器制作、符号刻划、阴阳观念等,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