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会,古时的“图书博览会”
2023年07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雨林霖

  如今,人们常会参加各式书展,其实古人也有机会与“书展”邂逅。古人的书展叫作“晒书会”或“曝书会”。所谓“晒书”或“曝书”,顾名思义,即将书籍或者藏书从屋子里搬出来晒一晒,原因也很好理解,即避免书籍因为受潮或者被蛀虫损坏。
  晒书活动最早记载可追溯至西周典籍《穆天子传》:“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说的是周穆公东游,在羽林这个地方“蠹书”,即晒去书中的蠹虫。
  古代“曝书会”的具体时间没有严格规定。总之,晒书必须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所以,很多“曝书会”都选择在夏季举行。东汉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七月七日,暴经书及衣裳不蠹,习俗然也。”  
  在宋代,“曝书会”极其受重视,甚至还出现了由官府主办的“馆阁曝书会”。“馆阁”是宋代的国家藏书机构,“馆阁曝书会”相当于宋代国家图书馆所举办的大型书展。不过,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汗牛充栋,非一日可以晒完,所以这项工程往往延续几个月。根据《宋朝事实类苑》中的记录:“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暴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所谓“秘省”即“秘书省”,是宋代国家图书馆的官方名称。从中可见,在当时,五月至八月间,会陆陆续续举行各式“书展”活动。
  “曝书会”期间,皇帝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召集臣僚,一起前往曝书会现场观赏,而书展期间的一日三餐,都由官府出费招待。这种传统始于宋太宗时期,《御定月令辑要》记载,宋太宗时“秘阁每岁因暑伏曝熭,近侍暨馆阁诸公,张筵纵观,图典之盛”。后来,“张筵”项目逐渐形成惯例,即宋代的“曝书宴”。《宋史》记载:“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尚书、学士、侍郎、待制、两省谏官、御史并赴。”
  到了南宋,书展时间发生了变化。《南宋馆阁录》记载:“绍兴十四年五月七日,秘书郎张阐言:本省年例,入夏暴晒书籍,自五月一日为始,至七月一日止。从之。”书展的时间由三个月缩短为两个月。但南宋的书展规模更大,展出项目也逐渐增多。根据相关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的书展,展品中除了御书、图画、古器、名贤墨迹、祖宗御书等,还有古器、琴、砚等展栏。此外,像“经史子集库”“续搜访库”等内部藏馆也对外展出。与会人员还有免费书籍相赠,分别是《太平广记》《左氏》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
  由于“馆阁曝书会”级别高、层次高,展品都是稀世珍品,能参会的也多数是大臣名流。而当时的书法和绘画名家,基本上都曾在朝中担任过各类职务。所以,宋代的官办书展,云集了当时文化行业的顶级精英们。一年一度的曝书会,也成为了一场文化盛宴。
  后来,历代王朝都延续宋朝举办“书展”的传统。比如,元代馆阁曝书时间与南宋相同,在五月至七月。明代馆阁曝书时间改在六七月间。到了清代,馆阁曝书时间又有了变化,根据当时晒书的经验,认为夏季阳光强烈,书曝晒后纸张容易碎裂,根本不耐久藏。而且夏季天气变化无常,一旦暴风雨突袭,来不及收拾书籍可能遭遇巨大损失。因此,清代官方的晒书活动,一般定在三月、六月、九月,即分三次完成。
  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自然气候认知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对于什么时候“晒书”“曝书”,也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清末学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提道:“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也。”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所以关于晒书时间,也应该以科学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