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济宁打造“和为贵”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矛盾不上交,家常里短有了说理地
2023年07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有了“和为贵”
家门口说理讨说法

  基层社会治理中,矛盾纠纷化解很关键。老百姓遇到烦心事,总要有个说理解心结的地方。济宁秉承发扬孔子“以和为贵”思想和无讼理念,在市、县、乡、村四级打造“和为贵”中心,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便是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让遇到烦心事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疙瘩”“讨说法”。
  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济宁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将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儒家传统文化独特优势融入其中,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济宁样板——“和为贵”中心。
  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和为贵”中心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民生民心工程,书记、市长双挂帅推进。2020年12月,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中心(工作室)全部实体化运行。
  济宁“和为贵”中心集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于一体,对各类矛盾纠纷坚持能调则调、应调尽调,最大限度和解在诉前。“打官司耗时费力,还伤和气。”刘连营坦言,如果遇到复杂纠纷问题,矛调中心将牵头组织所有相关部门多元化调解,以调促和、定分止争,发挥优秀儒家文化优势,“把症结解开,让群众满意。”
  在刘连营看来,从儒家思想汲取智慧,借力优秀传统文化力量,以“和为贵”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这是济宁文化“两创”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做活“和为贵”
服务前置凝聚民心

  “和为贵”中心成立之初,在顶层设计上,济宁市委、市政府给出了通盘规划和部署,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政主导“一统两分”,把最好的资源和服务留给群众。
  2019年,济宁市在太白湖新区建设了为民服务中心,2020年建设了“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两个中心相邻,距离大约300米。“两中心按‘一统两分’理念设计布局。”刘连营解释,济宁市委、市政府以党建统领群众服务工作,两个中心各尽其用,分工承担为民办事、为民解难功能。
  刘连营介绍,为提升为民解难质效,济宁“和为贵”中心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一个中心管指挥、一个大脑管数据,一个场地抓化解、一个窗口抓服务”。
  “群众遇到困难和烦心事,再不用东奔西跑,直接到各级‘和为贵’中心反映‘要说法’,后续工作全部由中心分流、交办、督促、落实,让群众‘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刘连营说,大家正齐心协力将各级“和为贵”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
  刘连营表示,济宁将持续擦亮“和为贵”品牌,大力弘扬优秀儒家文化赋能社会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打造近悦远来的文明幸福之城。  
  记者 张夫稳 张清直 常文彬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时提出,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社会治理,这给济宁的文化“两创”指明了一个方向。日前,记者走进济宁市“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下称市“和为贵”中心),对话中心副主任、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下称市“矛调中心”)主任刘连营,探索解析济宁社会治理中的“儒家智慧”应用。

  刘连营介绍“和为贵”中心发展情况。
左宗棠脾气的另一面
  □ 丰家雷

  左宗棠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被梁启超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单就在民族危亡之际,以老迈之躯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就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从历史记载来看,左宗棠才华横溢、文武兼备、公忠体国、智勇双全,是不可多得的经世治国之才;同时也颇为自负,自视极高,常常自诩诸葛孔明,号称“今亮”。他这个人本事大、脾气也大,动不动就对人吹胡子瞪眼睛,是个“才大气粗”、性烈如火、桀骜不驯的官场“异类”。连对他有提携再造之恩的曾国藩也不放在眼里,甚至常说曾国藩才气不足,难以担当重任。在中国近代史上发了几十年的坏脾气,很多达官显贵都被他骂得狗血淋头,朝野上下很少有不怕他的。在当时的长沙,他就有“左骡子”的绰号,是个一戳就蹦、一点就着的“火药桶”。因此,要论脾气,“坏脾气状元”的桂冠非他莫属。时人评价左宗棠“功劳特大,脾气更大,真性情人也”,可谓恰如其分。
  就是这样一位气场强大的豪横人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陈明福教授却为我们记述了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发生过的一件小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他脾气的另一面。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奉命远征新疆,这件事情关乎国家安危。那时候的新疆可不是个什么好地方,秃山千里、赤地如剥、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民生凋敝、寥无生气,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军队更是缺粮少饷,不折不扣的苦寒之地。运送粮草,筹集军饷既是军队的头等大事,更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在飞沙走石、荒凉无垠的茫茫戈壁大漠上,依靠人畜来长途运送粮草是极为艰难的。左宗棠为了调动运夫们的积极性,在他们面前或在他人前常说:“运夫是老大,百姓是老二,我左宗棠是老三。”左宗棠在家正是行三。
  这一“口封”传开后,运夫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都觉得自己的地位至关重要,对运送粮草的工作也颇感自豪。“左大帅把咱们捧为‘老大’,咱们可不能不识抬举啊!” 
  有一天,运送粮草给养的运夫们路过一块萝卜地,其中有一位忍不住饥渴,到地里拔了一个萝卜。刚巧,被种萝卜的老农看到了,便跑过来理论。
  结果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就争吵了起来,双方都毫不示弱,互不相让。
  就这样,急了眼的老农便拉着这位运夫来到左宗棠的大帐告状。左宗棠听完老农的控诉,沉吟片刻,而后笑着说:“你是老二,他是老大,老二理应尊敬老大。现在老大因为饥渴吃了老二的萝卜,这算不得什么大事。依我看,老二种萝卜有功,老大吃萝卜合理。”
  接着,左宗棠又问老农:“你种萝卜不全是供自己吃吧?”
  “我种这么多萝卜,哪里吃得完!主要是拿出去卖的,自己只留下一小部分吃。”
  “这不就好解决了嘛!老二种萝卜,老大吃萝卜,我这个老三替老二付萝卜钱,合情合理嘛!”
  说完,左宗棠便吩咐随从,从自己的库房里拿出一串铜钱给老农,还问了一句“够不够?”
  “够了够了,这萝卜哪有那么值钱,还给多了呢!”
  “多了也不用退还了,算是奖赏给你荒漠种菜,还敢于较真。”
  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差点打起来的冲突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农夫受到了保护,运夫们受到了教育,他们此后都自觉地不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了。“我们可不能再违反规矩了,自己犯了错却让大帅亲自掏钱补偿,这多不好意思呀!”
  一场意外变故瞬间变成了一个值得玩味的佳话故事。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沙俄持续向东领土扩张,不断侵入我国西北地区。当时的清政府昏庸腐朽,内忧外患,到处起火冒烟,根本无力抵抗外来侵略势力,新疆濒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
  在左宗棠看来,新疆一旦丢失,华夏的西大门就没有了,对中华民族的危机将会是致命的。唯有拼死力争,才有生存希望。因此,1875年,清廷任命了远见卓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具体督办新疆军务。
  在众多人望而却步的时候,年逾花甲的左宗棠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当时面临的困境难以想象:缺钱、缺粮、缺兵器,内外环境、地理气候条件都很糟糕。战争,从来都是险象环生的人类极限游戏。对此,雄才大略的左宗棠非常清醒,他承担的最大任务是什么,面对的最大困难有哪些,关键是如何把现有的资源整合好、现有的条件利用好、目的与手段统一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把控局势,谋篇布局,一气呵成。唯有如此,才能把收复新疆这个天大的使命担当好。
  再宏大的赫赫战功也是由一件件具体小事情累积而成的。在对待运夫偷吃农夫萝卜而引发的争吵事件上,按一般人的想象,左宗棠一定会大发雷霆,严厉追究,甚至可能不惜杀违规者之头以树立权威、警示他人。如果真的是这样做的话,那谁还会敢去运送粮草,当地农夫与运夫之间的矛盾会不会越结越大,将士们的后勤问题又该如何保障,本来就兵弱将寡,弊病丛生,进而会不会影响收复新疆这个大局,稍有不慎,历史的进程会不会因此而改写。当矛盾困难重重叠加的时候,压垮骆驼的究竟是不是这根稻草,很难说。
  为政的终极目标是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完成使命。实现的目标与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一致的。对朝廷和左宗棠而言,收复失地,经略新疆是头等大事,其他的一切行为都应服从、服务于此。由此看来,“与人意见辄相左”的左宗棠并不“左”,的确是一位洞察人性,相忍为国,具备破局思维,拥有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大智慧的高人。这件事的处理办法、结局应该是效果最佳的!
  不求做事一时痛快,方能为万世之垂范。对于脾气,据史书记载,随着官位越做越大,品级越来越高,加之年龄的增长,左宗棠的脾气并不是越来越大。后期对待臣僚下属、孤寒贫弱,都是收敛锋芒,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此,寒门逆袭的左宗棠曾这样说过:“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左宗棠从一介布衣走向人生巅峰,创造出了浓墨重彩的经典传奇,绝不是偶然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