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的今天与淄博高新区的明天
2023年07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赵原雪

  从“江南小邑”到“万亿之城”,一路跃升的新一线城市合肥,给外界留下了太多遐想。
  而有着“中国声谷”的合肥高新区,30年来,从仅有2.2平方公里的郊区农田蝶变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前沿窗口,它的蜕变同样也是追梦者们探索的一部分。
  最新的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前进一位,排名第七,已连续九年位于十强之列。
  科技赋能、人才吸引、金融支撑……各项要素缺一不可,而这样的发展路径下,合肥高新区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致富模板”。
  上世纪90年代,淄博高新区与合肥高新区同时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30余年发展,两者均演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那么,对比合肥高新区的发展路径,同样被转型淄博寄予厚望的淄博高新区,到底应该学些什么?
平台
  在合肥高新区,可以看到很多“未来”的希望。
  位于合肥市云飞路的国盾量子,自2009年入驻以来,便在合肥高新区落地生根,开启了量子科技产业化的探索道路,随着量子科技企业的集聚,这里也被称之为“量子大街”。
  值得关注的是,以国盾量子为核心的三大领军企业,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三位院士创办。不仅如此,在合肥高新区,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探究其源头时,都纷纷指向了“中科大”这所为合肥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重量级平台。
  “我们举全市之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学校也在反哺整个合肥产业的发展。”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戴兵告诉记者,合肥与中科大是互相成就。
  事实上,以中科大为重要源动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球科技竞争主体和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合肥高新区已经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五大体系。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其重要板块之一,合肥高新区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产业培育”全创新链条,助力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列入国家试点培育,认知智能、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全国首挂……仅仅是2022年,合肥高新区又新添了很多重量级“新成员”。
  而加上国家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最密集的区域。
  科技即产业,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的基础平台,合肥高新区源源不断产生科技成果,实现技术产品的迭代创新。
  与此同时,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纷纷瞄准核心科技开展攻坚。
服务
  营商环境,也是对标借鉴的重要部分。
  优化营商环境,合肥高新区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而专业性,则是合肥高新区在营商环境配套服务中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
  记者获知,合肥高新区以“领跑计划”为牵引,开展“聚焦现实问题、推进项目建设”专项行动,出台项目用地选址、建设项目“一本通”、工业厂房管理、弃土处置等8个文件,促进项目专班、水电气热管廊、竣工验收等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我们有专门的项目推进服务专班,在与企业项目接洽过程中,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合肥高新区建设局项目推进服务专班一名成员告诉记者。
  以企业在项目建设的实际举例,从报件到开工中间需要经历层层程序审批,很多企业对其中的流程并不熟悉,经常走弯路。而项目推进服务专班则能够做到“24小时全职坐班”,对项目流程方面的一切问题提供帮助。  “此外,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许可证、招投标等方面,我们还能够传授经验,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建议,帮助企业顺利建设投产。”上述项目推进服务专班成员说。
  为此,合肥高新区首创了“74证合一”,启动首个长三角地区G60“一网通办”窗口,设立外资企业快办窗口、代办领办窗口,开展24小时预约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了办理效率。
  服务的同时,合肥高新区同时以数据为参照,不断修正更新。
  此外,合肥高新区还会同第三方机构,开展营商环境专项调研,编制了合肥高新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连续三年的指数报告真实准确地评价合肥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现状和工作成效,帮助高新区了解企业关注的痛点、焦点、难点、堵点问题和解决进展。
  可以说,每个营商环境指数的变化、更迭,都是实实在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在支撑。
量级
  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科创高地的聚能效应,势必会引来人才的青睐。
  然而,为吸引更多人才,合肥高新区除依靠自身吸引力外,依旧选择“主动出击”。
  合肥官方提供的说法是,合肥高新区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打造安徽省首个“外国专家服务之家”,并开办全国开发区首家“企业家大学”,打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名校引才品牌,14年来累计引进重点高校毕业生10万余人。
  为了给创新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合肥高新区努力打造与“世界领先高科技园区”相匹配的基础教育,由“实施名校战略”进阶为“精品化办学战略”,并在城市建设、健康医疗、文化休闲等领域发力,打造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
  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的打造赋能合肥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土地全域治理、链通高新、区域经济大脑……合肥高新区的创新之举还有很多很多。
  而正是借助这些创新性举措带来的强力支撑,合肥高新区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2022年保持了20%以上增长,新增市场主体2万余家。
  其中,科技型企业5万余家,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3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总数近2000家。上市企业、高企数均占全市的50%左右,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9家、占全市31%。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高新区用全市1.1%的土地,创造了1313.9亿元的GDP,占合肥全市的比重达到10.94%;全年实现税收收入248.7亿元,占全市的23%;规上企业利润占合肥全市40%以上……
  以上种种数据,无不体现了合肥高新区在“小空间”里实现了“大发展”的现实。
  而对比合肥高新区,在某种程度上,淄博高新区与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对标
  经过三十余年的开发建设,淄博高新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创新创业环境日益优化,一座蓄势勃发的“产业新城、科创新城、生态新城、活力新城”快速崛起。
  特别是在“一核、两城、三区”总体空间布局下,淄博高新区聚力打造新能源制造、智能微系统、大健康产业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并高水平规划建设齐鲁储能谷、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新材料中试区、创新创意、生物医药等专业园区。
  此外,资本市场不断扩容,人才集聚持续增强,新兴产业落地孵化……
  同时,占淄博全市面积1.9%的淄博高新区,2022年创造了378.3亿元的GDP,占全市8.59%的GDP;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5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3.18%。
  虽然数据与合肥高新区并不在一个量级,但之于淄博经济建设大局的“排头兵”效应却与合肥高新区相似。
  记者发现,近年来,淄博市委主要领导曾多次对高新区发展提供指示要求。
  比如,5月9日,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到临淄区、淄博高新区调研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工作。在这次调研中,马晓磊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信心、大干快上,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扩产能、拓市场、抓项目,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5月25日至26日,马晓磊率队赴合肥学习考察高新区建设发展、招商引资和产业基金运作等创新经验,意在拜访高校企业,推进合作项目,加力提速城市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随行人员之一,就包括淄博市政府副市长、高新区工委书记李俊杰。
  按照惯例,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先进城市考察重点片区,一方面是学习该片区的创新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对本城市的相同片区提出更高要求。
  那么,淄博高新区该如何对标先进地区?
  6月11日至14日,为进一步学习先进高新区的经验做法,拓宽创新发展思路,持续提升工作标准和水平,推动高新区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淄博高新区工委副书记耿庆玮又带队赴合肥高新区学习考察。
  淄博高新区官方媒体“淄博高新”在一篇报道中表示,考察团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主动约见当地企业家,充分了解了两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建设、招商引资模式、专业园区建设、国有公司运营、投融资运作风险防控、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并且与对口部门进行了良好互动。
  不仅如此,记者获知,淄博高新区已派出3名领导干部到合肥展开了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
  而根据淄博高新区提出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高端产业新高地、改革开放新高地、产城融合新高地、品质民生新高地等“五大新高地”的目标定位,以及官方通稿屡次出现“为全市经济大局做出更多高新贡献”这一表述的自身要求,都透露出高新区努力在淄博实现“3510”发展目标、“强富美优”城市愿景新征程中当先锋、作表率、走在前。
  合肥高新区的今天是否会成为淄博高新区的明天。显然,这给予了外界更大的期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