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等闲,师生备赛忙
济宁市技师学院多措并举全力迎接下半年国、省赛
2023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孔茜 通讯员 魏林娜

  随着下半年国赛、省赛的临近,济宁市技师学院参赛师生们也正式进入了白热化的备赛之中。他们迎着朝阳出发,踏着星辉而归,在无数个日夜中,整日“泡”在实训室攻坚克难,不断提升自我实操能力,只为能逐鹿赛场,载誉而归。
  省赛问鼎冠军
协作备战国赛

  从省赛夺冠,到备战国赛,济宁市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崔维豪、丁宏宇两年来可谓是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无论是寒暑假,亦或是上课,他们俩每日都会挤出时间反复训练。
  随着中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临近,这个暑假两人又迅速投入到高强度训练中。“假期,我们会从早上8点练到晚上7点。”崔维豪称,为了节约更多时间用于备赛,距家较远的他,有时还会住在学校两三天,集中攻克项目难点。由于是团队赛,年龄相仿的两人,更是在空余时间聚在一起、形影不离。
  “有一次,我有个技术难点攻克了好几天也没有什么成效,丁老师知道了,陪我一同解决。”谈及过往,崔维豪历历在目。他说,丁宏宇比他年长几岁,知识储备量及经验相对比他多一些。为此,遇到难题时,总会与丁宏宇一同研讨。那日,看着久久不能攻克难题的他,丁宏宇纵使高烧、身体发抖,仍到校与他一同查找问题所在,直至解决才肯回去休息。
  不仅如此,由于国赛项目所用的仿真软件涉及六七门课程,且与崔维豪所用软件不同。为了备赛,他近乎从零开始学习,逐步了解、掌握软件,并改变对原有软件的使用习惯。起初,面对一周十余节授课量,崔维豪仅能用课余时间学习,就这样2个多月逐步熟悉了“新软件”,1个月便可以熟练操作。
  备赛过程是充实的,加班加点亦是常事,但对于已为人父的崔维豪而言,内心却不免心怀愧疚。他的孩子今年5个月,每日他出门时,孩子还在熟睡,当他回家之时,孩子又已睡去。虽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无法与孩子亲口打声“招呼”。而家人的支持,又成为他专心备赛的不竭动力。
  作为学校教师代表队伍,在省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让两人欣喜,但谈及9月份即将开赛的国赛,他们不免充满压力。“参加国赛的都是来自各省的冠军队伍,实力不容小觑。”崔维豪说,虽不知国赛评分占比,但他们一直在追寻“保质提速”的原则,希望能为学校争得一枚奖牌。
  挑战全新赛项领域
将在国赛一展身手

  走进智能制造学院实训室,教师时辉正伏案书写着,工整的字体写满书页。而眼前的笔记本已是她用于赛项攻关总结的第三本。“现在技术革新太快,每一次比赛所用的设备都不一样,都需要我们重新学习。”对于从教15年的时辉而言,多年来,虽有着较为丰富的参赛经验,但参加国赛尚属首次,面对更加严苛的比赛她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时辉参加的是中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主要对焦自动驾驶。面对近乎空白的一项新职业、新赛项,参赛选手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学校的支持,即是时辉能够在省赛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助力。“我现在所用的备赛设备,就是学校在全国第一台人工智能训练师小车生产后购买来的。”时辉直言,有了新设备,在赛项备战中也就更有底气。
  但一项新的领域,必定需要一场全新的学习。面对新的语言,纵使是计算机毕业的时辉,在学习中也曾犯过难。那时,她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外文文献,就连文献批注也要逐一学习,为的是能够用最快的时间准确地掌握新知识。而这一项,就前前后后花费了她两三个月的时间。
  掌握了理论,应用实操便成为了攻坚克难的“新起点”。进入暑假,时辉也从之前的碎片化学习,转为集中训练,按照赛项5个半小时的比赛时长,每日进行全流程训练,再进行结果验证。“我现在就是在寻求一点点小的突破。”时辉说,由于比赛时间是模块化的,每人每15分钟需要完成一项。去繁就简就成为精准把控时间的方法,例如,用时一个月将环环相扣的程序列表所需文件逐一整理,并将步骤固化进而精简。
  如今,训练已然进入“快车道”的时辉,内心仍会有些紧张。“从普通一类赛事到全国技能大赛,比赛一直在升级。”时辉坦言,面对更为严苛的赛事规则,虽倍感紧张,却也满怀信心,自己会全力以赴比赛,争取拿到好名次。
  每日训练12小时
想要入围“国家队”

  从今年6月省赛结束一举夺魁,到9月份将参加国赛,2023年对于2018级学生张伦镁而言,是全力备赛的一年。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张伦镁仅在省赛结束后回过一趟家。如今,暑假来临,他更是一头扎进实训室投入训练。
  “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每天训练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临近比赛时,训练时间还会延后,最晚到凌晨3点。”在张伦镁眼中,备赛是充实的。对于从2019年就开始参赛的他来说,虽说年龄不大,已是参赛“老手”,从市赛、省赛到国赛,他曾过五关斩六将,取得过国赛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的好成绩。但对于今年的网站技术赛项,他直言难度更大。
  与虚拟现实赛项相比,网站技术赛项不仅赛题、系统操作为全英文,且题量也较大,比赛时间需十几个小时。“开始的时候全英题目基本上看不懂。”张伦镁说,40多页的题目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才能了解大概。如今经过不断学习、训练,40多页的题目仅需一个多小时,便可看完。不仅如此,秉承熟能生巧原则的他,目前已经做完8套试题,其中仅后端项目最多可达50页。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张伦镁直言,面对国赛5个“国家队”名额,他希望可以为山东争得一份荣誉。
  “张伦镁是我们学生备赛队伍其中一员。”身为济宁市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虚拟现实教研室一体化教师的申坤,也是本次学生备赛团队的指导老师之一,他与姜卫东一共指导19名学生。申坤说,为积极应对下半年陆续举办的6个国家级和省级比赛,共挑选出19名学生全力备赛。暑假期间,他更是全天候陪伴学生训练,根据比赛规则制定培训计划和目标、分析比赛方案和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将重点、难点内容融入到日常训练和指导中,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为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基础。
  师生同住学校
全力备战新赛事

  从首次合作获得省赛铜牌,到再次携手冲击新的赛项,这个暑假,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刘彦禄、马冀远荣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同吃同住同训练,只要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使协作训练顺畅不少。
  之前,刘彦禄、马冀远荣虽同班同寝,但由于性格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交集并不算多。机缘巧合之下,老师将他们组成一队,共同参加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没曾想,两人在备赛过程中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就这样,虽是首次参赛,两人也在移动机器人(双人)(世赛项目)斩获铜牌。
  有了首战告捷的经历,再次遇到新赛项,两人一拍即合,迅速组队。自暑假开始,他们每日从早上8点训练到晚上10点。“每年赛项所用设备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类型的设备。”马冀远说,为了达到最优效果,他与刘彦禄会学习全操作流程,而后根据两人优势,再进行分工协作。
  与马冀远、刘彦禄团队协作不同,2019级学生李沐泽备战的是个人赛。在他眼中,要想在比赛中突出重围,知识面广至关重要。为此,他总会尽可能多地学习新设备。而为了能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备赛,每日训练至晚上11点的他,更是直接住在实训楼里。“老师是我们的‘主心骨’,无论是去比赛,还是在校练习,老师在我就会感觉很安心。”李沐泽说,平日里,如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实操难点,他都会找指导老师询问,老师也会尽全力帮着解决问题。
  而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实操难点,暑假期间,身为“领队”的智能制造学院教师曹晴阳索性直接住在了学校。整日在实训室内陪着学生训练,闲暇之余,他还会深耕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待带队比赛时,他又会化身“家长”,安排学生的生活起居,为学生扫清后顾之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