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村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用脚步丈量乡土人文,任城区基层“守宝人”高爱国乐此不疲
2023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保护文物
做基层“守宝人”

  “乾隆皇帝一生11次出巡,驻跸长沟就有6次。全镇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地都是文化遗址、遗迹和遗存。”高爱国介绍,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绵延穿过长沟,长沟一跃成为京杭大运河畔的重镇,城子崖遗址、张山汉墓群等文物古迹也分布于此。
  “文物保护是文化站的职责之一,一物胜千言,文物保护可不能掉以轻心。”高爱国说,身为文化站站长,保护好眼前的文物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有件事高爱国一直记忆犹新。2008年夏天,几个陌生人在长沟镇回林村看到大王庙碑,想要买下石碑。“我得到信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交代村民:‘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你们就打电话报警,这些石碑都是国家文物,更是咱的宝贝。’”在高爱国的带动下,长沟镇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关注与配合。2014年,区里统一为长沟镇聘了18名文保员,配发专项经费,自此镇上便有了专门的文保队伍。“王山村有一处古墓曾被盗墓贼盯上了,在准备盗掘的时候,被文保员日常巡查中及时发现并制止,古墓才得以完好保存。”
  定位准确,保护才能有的放矢。在高爱国的推动下,镇上的文保点得以测绘定位,设立了界桩,制作了文物地图,在地图上把所有文物点都标出来,并及时与国土、规划部门对接使用,57处文保点都有了准确位置信息,规划建设中也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文物保护是文化站的职责之一,一物胜千言,文物保护可不能掉以轻心。”高爱国说。
编著成书
留住乡村记忆

  “长沟镇厚重的文化底蕴让我无比的自信和自豪,为后代留下一部可查阅的资料是我的初心。”自2004年进入长沟镇文化站工作以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便成为了高爱国的工作内容。本就喜欢文化的他在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了当地的运河故事、文化故事和历史传说,以期能够作为当地文化的补充与记录。
  按照“拉网式走访、抢救性挖掘、系统性整理”的工作要求,采取“老人座谈、个别采访、现场查看”的方式,高爱国顶严寒,冒酷暑,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去实地走访并笔录,搜集各村的历史沿革、宗族谱牒、仁孝义举、历史故事、运河文化等。期间,高爱国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哪怕是只言片语,为此,掌握了全镇第一手人文历史文化资料,发现了一些遗失的古村落遗址。
  为对这些深厚的乡村记忆进行留存,近年来,高爱国还通过编著成书的形式予以记录。2018年8月,其主编的《谈古论今话长沟》出版发行。之后,他又着手开展“乡村记忆工程”系列丛书的编著工作,出版印刷了《天宝寺村漫谈》《长沟村史话》。
  高爱国介绍,目前,他正准备出版《运河古镇——长沟坊间故事》一书。“这部书从神话故事、运河轶事、村名由来、民间拾趣、鲁酒飘香等方面,全面展示了长沟人古往今来的智慧和高尚道德风貌。”
  记者 李从伟

  任城区长沟镇是运河重镇,积淀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19年如一日,长沟镇文化站站长高爱国用脚步丈量乡土人文,乐此不疲。“长沟有那么多的文化资源,有那么深的文化底蕴,把他们保护起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高爱国(右)潜心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
放下“架子”
  □ 丰家雷

  人们爱用“拿搪”“摆谱”来说架子大的人。“架子”,汉语意思是装模作样地自大神态或者姿态。这个词往往和“拿”“摆”等动词放在一起,被人们称作“拿架子”“摆架子”,总之,这里所说的“架子”显然不是什么好词。
  “架子”大的人,往往高高在上,自我膨胀,态度傲慢,用下巴磕指人,稍有优势,就飘飘然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其实这种人大多并没有什么真本事、高水平,甚至是一些无能之辈,他们心里并没底,只能靠端出架子来掩饰窘态、装点门面。就像吹起来的肥皂泡,过不多长时间就会自然破灭。老话儿说的好:“马大骡子大值钱,人大不值钱”,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都不喜欢狂妄自大摆架子的人,常言道:“自大一点即成臭”。端架子的人,到处显摆充大头、耍大牌,如同迎风吐痰,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增加了麻烦,设置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障碍。
  生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让别人舒心,别人才会让你开心。但尊重是相互的,没有人喜欢和眼睛长在额头上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爱摆架子的人就必然孤傲不群,缺朋少友,不受人待见,很容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如同把自己孤立在宝塔的尖顶上,与人交往交流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人是一座独来独往的“孤岛”,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彼此成就才会让自己的人生风生水起,海阔天空。
  本事小的人有架子,固然不好;本事大的人有架子,也同样不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恃才傲物”的主人翁萧子显和他的本家萧颖士就是其中的例子。
  萧子显(487-537),字景阳,南朝梁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之子。此人聪慧好学,工于作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史学家。他又是一个“颇负才气”的人,做吏部尚书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煞有介事地举起手中的扇子挥一挥而已。表情始终不屑一顾,耷拉着脸,官气十足,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在他去世准备出葬的时候,家人为他请求谥号,梁武帝亲自写了“恃才傲物,宜谥曰骄”的诏书,“恃才傲物”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唐朝文学家,是南朝梁宗室后代。此公自幼天分极高,颖慧过人,4岁便习文,过目成诵,7岁时便能熟背经书,10岁时,所作之文,时人到处传诵,被破格补为太学生,15岁就已闻名遐迩,时人皆称之为奇,是常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时年只有18岁,可谓名副其实的少年状元郎。
  可就是这位名扬天下的天才名士,却因自恃才华、待人傲慢而使仕途受阻。
  他经常携带着酒菜到野外去踏青,有一次他正在喝酒吟诗,正赶上狂风暴雨,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小孩与他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很是看不起,于是口无遮拦,出言不逊,逞口舌之快。不长时间,风停雨驻,云散天开,很快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位老者就是吏部王尚书。
  在此之前,萧颖士曾几次登门拜访,但都未能见到王尚书,此时的他很是错愕,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
  第二天,忐忑不安的他准备了一封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很遗憾你我非亲非故,不然我一定要到庭堂上好好教训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居然傲慢到这个样子,也只能是中个进士吧。”最后,萧颖士在扬州功曹的任上终其一生。
  这两位萧氏名人,据说都是汉朝初年著名宰相萧何的后代,为世家大族,也均富有才华,只因为自命清高,得意忘形,导致人生道路上遭遇坎坷,把本来的一手好牌打成了一团糟。
  《礼记》有言:“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华、多高的地位、多优越的条件,都不要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忘乎所以、自以为是摆架子,更不能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全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真正的智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虚怀若谷,认清自己,找准位置。官位、荣誉、财富乃至其他某种优势,有时候就是一种符号,如同演员演出用的戏服,本来就是一件道具,当不得真,用过之后还是要还回去的。哪一场演出过后,舞台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不都是照样排着队去领盒饭呢。把自己放低些,别人才会把你看高点。往往成就越大的人,架子反而越小,面对一切,谨慎谦和,态度内敛,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努力方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人要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许多时候,傲气十足就是一种病态。脸上总是写满优越感的人往往会树敌太多,遭人反感。这种人虚荣爱面子,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内心充满了不自信,用故作高深状来掩盖见识的浅薄。《管子》曾说:“斗满人概,人满天概”。概是什么?古人用斗做量器,一斗的标准就是斗要平,如果太满了,就要用一把尺一样的东西把多余的部分都刮下,这种用来刮斗的器具就是概。斗满的时候,人就会把它概平;而人满的时候,天就会把他概平。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曾有过类似遭遇,这位“人情练达的古今第一完人”,在他年轻时,初涉官场,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目中无人,锋芒毕露,处处遭人妒忌,常常受人暗算。经过这些挫折后,他终于认识到:“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身居高位时,深谙老庄之法,洞悉世态炎凉,始终放低身板,保持低调内敛姿态,终成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湮没在波澜壮阔历史长河中的这些“故事”充其量也只是微风拂起的一丝丝涟漪,悄无声息,但就当事人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事故”。人生短短几十年,特别是处在风华正茂关键处的几年,这种影响恐怕是巨大而深远的,甚至是致命的。不少时候,一个小小的岔路口就改变了人生的航向。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诚哉是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