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河清水半河鱼神奇湟鱼跃龙门
青海湖湟鱼迎洄游高峰,上演生命奇观
2023年08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盛夏时节,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鱼翔浅底。青海湖特有物种——湟鱼,又开启了每年一次的洄游繁殖之旅。成千上万条湟鱼汇集在各河口,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这些勇敢的小生灵结伴而行、逆流而上,通过艰辛的旅程,孕育新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探寻湟鱼洄游的奥秘。
历年之最 超11万吨湟鱼结伴洄游
  7月底8月初,湟鱼洄游迎来高峰期,密密麻麻的湟鱼结伴集中在青海湖断崖岸边,仔细看去,整个河床底下几乎都是湟鱼,景象蔚为壮观。湟鱼身上没有鳞片,几乎全身裸露,身体两侧长着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颜色和河床很接近,这是一种保护色,可以躲避水面上的天敌。
  这些在河口地带集结的湟鱼,会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到上游产卵生子,之后顺流而下,再返回青海湖里生活。据预估,本次的洄游鱼群总量,或将超过11万吨,为历年来之最,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一览湟鱼洄游季的生命奇景。
  湟鱼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系统中的核心物种。如果没有湟鱼,青海湖的水质、鸟类的迁徙繁衍,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那么,湟鱼到底是一种什么鱼?它为什么会出现洄游的现象呢?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祁洪芳介绍,湟鱼,因流经青海省境内的湟水河而得名,学名叫“青海湖裸鲤”,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鳞片的鲤鱼。
  专家研究认为,青海湖曾与黄河水系相通,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大约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而变成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咸涩的湖水,滞留在青海湖流域的黄河鲤鱼鳞片逐渐退化,通过裸露的皮肤,可以更好地将体内的盐和碱排出去。
  祁洪芳说,青海湖水温低、盐碱度高,湟鱼占到青海湖鱼类资源的95%以上,其他鱼类少之又少,湟鱼能吃到的饵料生物也非常少,这使湟鱼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湟鱼一般八至十年才能长到一斤,但是长到十年以后,随着个体增大,生长速度会快一些,也许一年长一百克,甚至是两三百克。
鱼跃龙门 它们是溯流而上的“勇士”
  湟鱼长途跋涉、洄游产卵实属无奈之举,它们平时生活在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里,湖水中较高的盐碱含量,抑制了其性腺发育,无法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
  所以,每年5月到8月,成熟的湟鱼需要游到汇入青海湖的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河流的淡水中去产卵、繁殖,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观——湟鱼洄游。
  专家解释,蝗鱼只有游到淡水中,逆流而上,通过流水的刺激,才会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它们成群结队,短则数十公里,长则上百公里,穿越海拔落差高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生命延续的使命。溯流而上的途中,可能会遇到拦河坝,数以万计的湟鱼一次次跃起,上演着一幕幕“鲤鱼跃龙门”的壮烈景象。
  鱼群一旦在行进途中受阻,它们还会在原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直到找到突破口才会陆续散去。搁浅死亡,是这群勇士们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每年洄游季节,在泉吉河等入湖河道边上,都能发现不少误入支流、搁浅缺氧而死亡的湟鱼。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宏介绍,湟鱼的洄游之路,不仅会遇到捕食的鸟类,还会受到天气、水流、河道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面临重重艰险。从产卵到孵化,湟鱼鱼卵出苗率往往不足百分之一。一条半斤大小的雌鱼可以产下数千枚卵,但能发育为成鱼的却寥寥无几。
  泉吉河是湟鱼洄游的重要通道之一,在今年的湟鱼洄游季,这里新增了人工智能监测系统,通过AI智能技术,统计通过河道洄游的鱼群数量,实现对湟鱼的全方位监测与保护。
  狭窄河口是湟鱼通往上游淡水河的必经之路。一到6月,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捕捞队便会来到泉吉河等主要通道守候。拉网、捞鱼、采卵……捕捞队分工明确,平均每天要在现场完成数十万颗鱼卵的人工授精。
  张宏介绍,湟鱼生长缓慢,“借助人工手段繁育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后再放归青海湖,可以有效保护湟鱼种群数量。”在湟鱼洄游季,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要采集约3000万颗受精卵,才能实现每年增殖放流2000万尾鱼苗的目标。
  通过洄游路上的一场场“生命接力”,更多的湟鱼得以顺利产卵。截至2022年,青海省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裸鲤鱼种1.97亿尾,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到23%。
十年增44倍,湟鱼从“濒危”变“易危”
  湟鱼曾是青海人的“救命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紧缺,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青海湖里的湟鱼,短短数十年间,“神湖的馈赠”就几乎被捕捞殆尽。
  湟鱼面临的生存威胁并不止于此。过去,人们为了满足上游工农业用水,建起拦河坝蓄水,不仅阻碍了湟鱼洄游,也削减了入湖水量,甚至引发河道断流。
  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末,青海湖中湟鱼的蕴含量一度达到32万吨。但1958年至1970年,湟鱼出现“断崖式”减少,产量从1960年最高的28523吨,下降到1970年的4957吨,平均尾重由1962年的0.625千克,下降到1971年的0.325千克。到2002年时,湟鱼的蕴藏量仅剩下不到2600吨。2004年发布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
  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看来,湟鱼种群衰退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生态危机。“如果没有裸鲤,青海湖这片高原内陆湖,就会因富营养化而变成‘死湖’,保护裸鲤及生存环境刻不容缓。”从1982年开始,青海先后实行6轮封湖育鱼,特别是从2001年1月至今,连续3轮湟鱼禁捕令,让小鱼们充分休养生息。
  近年来,随着青海湖环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防沙治沙等生态保护项目,青海湖水域面积持续增大。截至2022年9月,青海湖的水体面积达到4557.95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87.26平方公里,平均水位上升超过3米,水域面积达到2012年以来最大值。青海湖流域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7%,全年统计到的鸟类232种,数量约57.1万只。
  为了让野生湟鱼顺利产卵,青海湖周边还拆除了部分阻碍湟鱼洄游的水坝,并将其改造成适宜湟鱼洄游的鱼道。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湟鱼蕴藏量达到11.41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4倍。经过多年保护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于2020年将湟鱼列为易危物种。
  青海湖湟鱼十年猛增44倍,从“濒危”降为“易危”,说明了什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的快速增长,是“双向”的,即人工繁殖+自然繁殖共同的效应,有效破除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到底是“竭泽而渔”还是“临渊羡鱼”的难题。越来越多湟鱼越过重重危险完成洄游之旅,越来越多鸟儿翱翔在青海湖的碧空……每一次关心、每一次守护,都让青海湖的生态画卷更加生动绚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