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高铁,慢享聊城
2023年1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石小寒

  济郑高铁12月8日通车,运河古城聊城也将踏上了新的节奏。这座曾经在悠悠桨声中行经千年的城市,不疾不徐地向南来北往的高铁乘客们,打开了大门。
  聊城的慢性格,大约是因为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成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明清时期,运河发达的航运,带给聊城经济昌盛和文化繁荣。这里“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因为历经了长久的昌盛岁月,聊城也就此拥有了独特的气度与节奏。
  聊城东昌湖畔、运河两岸街巷布列,至今仍保留着白墙灰瓦的传统风格。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称得上洋洋大观,又不缺少市井氛围。老城经年累月养成的感染力,让人一见不舍。
  聊城的慢节奏,也得益于这座城市独特的地貌。这座江北水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方城俨然、湖水灵动。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京杭大运河蜿蜒曲折到市区。  
  两条大河的润泽,让聊城有着北方城市少见的温婉。“南有杭州西子秀,北有东昌胭脂美”,千百年来“半是诗意半是情”的东昌湖,一直让文人痴迷,引英雄折腰。
  泛舟东昌湖上,当清新宜人的风,舒缓地夹着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水天一色的湖面褪去银白色外衣,一幅淡雅安逸的画卷便展现在人们眼前。
  聊城慢生活,从一份热气腾腾的早餐开始。呱嗒,是聊城人心中最深沉的乡愁,其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馅料有多种,色泽金黄,内外有油,皮酥里嫩。老人们聚在一起,吃着呱嗒,谈论着过去的事情,那些尘封的记忆被一一唤醒。
  高唐老豆腐用黄河水制作而成,似雪如玉、滑嫩爽口,搭配特调的卤料,香味独特诱人。烤好的博平马蹄烧饼有着金纹旋叠,香酥微甜。
  早餐铺子里的老师傅,精雕细琢着每一种食材,慢条斯理地成就着美味。享受早餐的人们,微闭眼睛,细嚼慢咽,既品尝食物的真味,也是对自己安静内心的一次温柔呼应。
  聊城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城市。湖岸、河边可见一个小楼,单檐歇山,青砖灰瓦,红漆梁柱,那便是“海源阁”。
  海源阁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阁中藏书共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沉浸式阅读越来越难得,而在聊城可以体验一把“以书为舟”的慢生活。
  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矗立运河西岸270余年。回望过去,古镇码头千帆竞扬,白昼人来车往,入夜歌舞喧嚷。
  流连于山陕会馆中,在四柱三间歇山顶牌楼之下,仰望繁复的如意斗拱和琉璃、砖木雕构件,历史就凝固在整座会馆的建筑中,凝固在华美沧桑的木雕石雕里。
  聊城最动人的,其实还是这里的人。谦和敦厚的聊城人,如同这座城市中白墙灰瓦、青石板路。传统赋予聊城人格局、眼界以及厚度。聊城人悠闲自在的生活节奏,浑然天成。
  走在聊城街头,我们能看到书店中椅窗而坐的青年、东昌湖边的垂钓者、窄巷中喝茶闲谈的老人……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同样的悠闲自得,同样的潜心笃志。这种节奏,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座小城源源不断地注入文化气韵。
  如今,聊城即将迎来高铁时代。高铁,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为更多想要了解聊城、慢享聊城的旅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从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到现代的高铁,聊城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将再度向外界呈现出自己宽阔豁达的气质。
  近几年,聊城旅游人数一再刷新纪录,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风景正被人们翻开。随着高铁的“加速”,读懂这座小城,已经是触手可及的体验。
  如果在傍晚登上光岳楼,伴随着夕阳,俯瞰全城,似乎能看见时光如何缓缓而过。古城内,一道石阶、一堵石墙、一个屋檐,仿佛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余晖下静静讲述着。古城外,又是高楼林立、万家灯火。以快的速度,奔入慢的城市,新的传奇正在接续书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