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劳动模范、滨南采油管理三区综合管理室副经理梅国利:
20多年守护,确保原油“颗粒归仓”
2023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50岁的梅国利,是胜利油田滨南采油管理三区综合管理室副经理,负责油区治安综合治理。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身材精壮,虽没当过兵,但经过28年的综治工作,练就了军人般的体格和作风。
  在滨南采油厂,说起梅国利,大家都说:“他是油区平安的守护者。有他在,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因业绩突出,他先后荣获胜利油田劳动模范、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立山东省滨海公安局三等功。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许庆勇


经常一晚徒步30多公里
  油田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工厂,点多、线长、面广,油井和输油管线分布在野外,油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不小挑战。1995年,年仅22岁的梅国利加入治安办,从此踏上油区护卫之路。
  1999年,梅国利转岗到原采油二矿护卫队。因为油质好、价格高,二矿生产的原油更容易让不法分子“盯上”。“越是环境复杂,越能锻炼人”,他沉下心来,从护卫队员干起,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9年摸爬滚打,2008年成长为护卫队队长。
  那时,没有信息化设备,“侦查”、趴窝全都离不开两条腿。白天,他带队员巡护管线,查找“蛛丝马迹”,晚上则带队员趴窝蹲守,保护油田物资。
  夏日蹲守,除了高温,更难熬的是肆虐的蚊虫。梅国利专门有一身基本不洗的工衣,不洗是为了保留衣服上浓浓的驱蚊剂的味道,以便驱蚊。到了井场,蚊子黑压压一片,为了不惊动不法分子,他们不能拍打、驱赶,只能折根小草在脸前轻轻地晃晃,最多一晚上被咬40多个包。
  只要是他值班,他就上半夜、下半夜各带一个班去巡线,经常一晚上徒步三十多公里,同事们便送他一个绰号“梅铁腿”。就这样,为让原油“颗粒归仓”,他在田间地头走了20多年。
走在加强技防的最前沿
  为了做好综治工作,他有股子拼命的劲头。一个冬天,梅国利带领队员在井上蹲守。气温低又逢下雪,不法分子以为这样恶劣的天气,一定没有巡逻队伍了,也放松了警惕。当梅国利和队员突然出现时,头上都是冰碴子,不法分子也服气了:“这天也不闲着,真拼命。”
  守护百里油区,离开两条腿不行,光靠两条腿也不行。“魔高一尺,就要道高一丈,打击很重要,防范更重要。”20多年来,针对如何预防不法分子在管线上打卡盗油,梅国利从没停下过探索的脚步,走在加强技防的最前沿。他推动单位购进滨南采油厂第一台金属探测器,大大提高了寻卡子的效率,保障了原油平稳生产。
  近年来,作为管理三区综合管理室副经理,梅国利积极适应油田护卫力量专业化管理的新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按照“全覆盖、严整治、抓落实、促平安”的思路,将治安巡防责任细化落实到班站和岗位。
  与此同时,他积极与滨林派出所、滨州油区护卫部等建立联动机制,构建了“空中无人机、地面员工巡、地下探测仪”立体巡防格局,源头预防和防范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前不久,针对雷迪探测器无法探知PE管线位置,制约预防效果的问题,他在全国范围内查找设备厂家,最终找到了“远程地下非金属管线探测器”这一设备,破解了技防难题。正是凭着这股肯钻研的劲儿,滨南采油管理三区在上级单位和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所辖油区零发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