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实习生 于文欣
近日,“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的话题引发热议。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一大波“竖屏”短剧涌入市场,甚至有媒体调侃“横店变竖店”。
铺垫少,反转多,以重生、穿越、复仇、逆袭等题材为主的微短剧为什么能掌握“流量密码”?首先微短剧单集时长一般不足十分钟,配合手机竖屏,迎合了观众“打发时间”的心理,成为“电子榨菜”;其次,微短剧剧情冲突集中,情绪感染力强,很容易吸引观众眼球。
而随着越来越多微短剧投拍,质量良莠不齐、导向存在偏差等问题也浮出水面。“缝缝补补”的剧情,考验演员“信念感”的台词,只求有“爆点”而缺乏内涵的主题,更有甚者将低俗、暴力等行为大肆宣扬,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红线”的边缘。这些不良内容若长时间浸润人们的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价值观、蚕食思考能力。2023年,广电总局就曾着手整治网络微短剧,下架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等内容的微短剧25300部,有力遏制了网络微短剧“野蛮生长”的态势。
诚然,微短剧也有霸榜的“高光时刻”。2023年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一只玉壶的回国路”故事背后,暗含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主脉络。其实现了以短剧的优势,将深沉的家国情怀传达给每一个观众,因此大受好评。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建议建立短剧评优评选机制,促进剧作的品质提升,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对微短剧的企业、人才和平台等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蒸蒸日上的行业形势下,相关创作者也应跳出“博流量”的舒适圈,回归创作本心,产出精品,让微短剧从“粗制滥造”一步步走向规范化、精良化,真正丰富大众的“文化味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