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全域赋能组团带动,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夯实发展之基,绘就宜居画卷
2024年03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邓超 崔常松 见习记者 李彦霏 通讯员 刘敏 武海涛

  太白湖新区石桥镇辖区面积77.6平方公里,含32个村、2个社区。石桥镇南依太白湖,泗河从这里蜿蜒流过。莲藕种植、淡水养殖、皮毛加工、生态农业,是石桥镇农业生产的四大特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莲蓬、西红柿、西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层出不穷,能赶得上季节物产丰富,能顺应起时令追求新鲜,绘就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特色路越走越宽敞

  走进刘营村一个占地2亩多的大棚,放眼看去,朵朵的小黄花伫立于枝藤之上,点缀满眼葱绿,一根根绿色的吊绳上盘绕着西红柿茎蔓。种植户刘磊正在查看植株的生长情况,时不时弯腰看一下植株的根部、苗叶的长势,手里拎着装有营养液的罐子,为每一株西红柿苗点花授粉。尽管工作重复琐碎,但看着大约半米高、长势喜人的西红柿苗,刘磊乐在其中。
  “点了花之后还需要选柿子、打岔子、盘柿子。”刘磊种了4个大棚的西红柿,由于采用早春棚种植,光照时间成为西红柿成熟的重要因素,预计收获期将从4月份持续到5月初,4个大棚能结出近5万斤的西红柿。“刘营村的西红柿营养价值很高,口感比普通的西红柿好,市面上每斤能卖到6元。”刘磊说,自己从1999年开始利用大棚种植西红柿,平日里都是他和妻子一起打理,收获的季节再雇人来帮忙,“一年下来西红柿能卖将近20万,纯利润也有十来万。”刘磊对这个收入很满意。聊起种植大棚西红柿之前的年收入时,刘磊摇摇头说:“那时候就是种农作物,一年下来顶多挣个两三千元。”农闲时出远门打工,如此一对比,刘磊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
  每年3月至4月,是刘营村西红柿丰收的季节,每到这个时期,来自各地的西红柿收购商都会把大卡车开过来,一枚枚鲜红透亮的西红柿装筐后,被售往全市各地,在刘营村,从事西红柿种植的有近400户。记者了解到,刘营村种植西红柿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形成特色种植方式,加上天然的土壤优势,刘营村的西红柿口感好、品质佳,引得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西红柿种植的行列中。顶峰时期,全村曾有近八成村民户种植西红柿,大棚数量高达200余个。刘营村也给予了政策、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全村西红柿种植面积300多亩,村里有60%的村民在市区买了房。”刘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发强自豪地讲述着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随着西红柿种植规模的扩大,刘营村紧抓契机,充分利用本村种植技术、农业资源,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营蔬菜、水果,以及进行农产品加工,线上线下共同销售。“这几年我们引进新品种,种出来的西红柿品质也比以前好了,影响力也大了,老百姓收入更是翻了一番。”黄发强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又扩大了种植规模,从去年的200余亩增加至300亩,按亩产1.5万斤计算,总产量将达到450万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万元。
  今后刘营村党支部将合作社发展方向定位在“西红柿种植+合作社运营+线上线下销售”的新发展模式。村民用原产品和劳动力入股,赚取一定的加工费,增加家庭收入。用“菜篮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用大棚的“金钥匙”打开百姓的“致富门”。“目前,合作社已经吸引了20余家种植户,去年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明显增长。这些年来,刘营村大力发展西红柿特色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发强说,他希望依托“刘营村西红柿”这张金名片,把西红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业效益。
成立首个村办企业
集体经济枝繁叶茂

  在吴家湾村西侧的绿化苗木种植基地,占地90多亩的综合苗圃沿铁路线延伸,1万多棵海棠、黄金槐等苗木正散发出特有的香气,昭示着春天的气息。经过两年的运营,基地内的各类苗木均已成材,在传统的皮革产业转型升级后,再次给村级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曾经,吴家湾村的皮革生意可谓是远近闻名,但村民们鼓起腰包的同时,村集体收入却较少。随着近年来环保政策的收紧,村里以往大量存在小作坊式生产模式也难以适应新的市场要求,因此吴家湾村的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谁都知道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可“怎么转、往哪升”的问题摆在眼前,村两委一时之间拿不出方案,村民们也都处于观望的态度。“要改变村庄的发展态势,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更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村两委班子也进行了多次会商。”吴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朱峰告诉记者,经过几次集体会议后,有村两委成员提出,村里有从事苗木种植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
  有了发展方向,可土地又成了问题,几次流转土地的尝试都不成功,让规划中的苗圃建设陷入停顿。直到2019年,吴家湾村开展集体土地清退,再加上部分村民承包土地到期,这才让苗圃的建设有了土地承载空间。有了土地,绿化苗木种植基地项目的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吴家湾村两委成员与村民代表多次在济宁及周边地市考察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情况,选定了海棠、黄金槐等多个种植品种。在乡村振兴服务队配套资金的帮扶下,吴家湾村筹集集体资金260余万元投入苗圃建设。
  去年10月份,吴家湾村又成立了太白湖新区的首个村办企业——济宁吴家湾鑫农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均由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兼任。“成立公司的好处很多,前期回收的1000亩土地通过统一耕种小麦和玉米,实现资源的集约管理,成功减少了开支,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市场开发。回收土地统一管理后,每亩地的收益增加到1500元。”朱峰自豪地介绍,预计每年的谷物种植将为村集体带来120万的收入,增收幅度高达60%。
聚焦农文旅融合
营造诗意理想家园

  只要一有空,太白桃园的负责人杨伟国就会到自家桃园里采摘冬桃、修剪。
  “这个品种叫石桥肽桃,它果实厚重、汁多味浓、脆甜可口,富含小分子肽,防衰老。而且冬桃成熟期较晚,十月中旬成熟,生长期长、耐储藏,在冷库储存可保鲜一个月。”在杨伟国经营的1200亩桃园里,桃子大都在0.5斤至1斤之间,其中不乏有1.5斤的优质桃。
  “新品种大家往往不敢尝试,怕品种不好,怕市场不认,那我就先来试一试。”2015年,杨伟国揣着他的“桃园梦”,在南阳湖农场一区的1200亩复垦地挥锹掘土,将70万棵浸满梦想和希望的桃苗种了下去。但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骨感还是给他来个下马威,回馈他的,是济宁有气象记录以来几十年未曾遭遇的特大雪灾,70万棵桃苗、1000余万元的投资,瞬间化为乌有。但不甘于命运的杨伟国次年却扛着那把熟悉的铁锹,迎着料峭的冷风,再一次将千亩土地里种满了桃苗。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果树要想达到丰产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得在种植与管理上下苦功夫。太白桃园的土地属于塌陷地,水和肥料无法在土地里长时间贮存,贫瘠的土地生长出优质的果实,前两年的收获不同样用惨淡形容。于是,改良土壤成为头等大事。3年间,杨伟国在桃园里投入了上千吨的肥料用于改良土壤,直到2018年才初见成效。桃园又使用70多种中草药做成土农药喷洒,既能治虫还能防病。经此培育的产品色泽艳丽、甘甜清脆、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好评。
  值得关注的是,致力于桃子的品质提升,杨伟国在礼盒外包装上打上了“石桥肽桃”的品牌标签。
  “除了线下销售,我们还与直播平台合作采用线上销售的形式,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尝到太白桃园的优质肽桃。”杨伟国告诉记者,除了供应优质肽桃,太白桃园还延长了产业链,研发了桃汁、桃脯、桃酒、桃花饼、桃花奶酪等产品,在桃树管理经营方面推出了桃树认养与农耕教育方式,让市民有机会参与到认养桃树的管理当中来,同时体验贴近自然的农耕文化的乐趣。
  不仅如此,太白桃园建立了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了“梦诗仙”共享农业网上溯源查询系统,使企业成为集基地生产、贮藏保鲜、观光、采摘、认养、农耕教育、网上销售、溯源查询,与研发、推广为一体的循环型经济企业。“太白桃园将脱离延伸产品代加工的现状,建立独立的冬桃深加工产业基地,围绕桃汁饮料、桃酒、桃花香皂,做大做强农产品经济,打造具有石桥特色的优质农业品牌。”杨伟国表示。
  产业旺,乡村兴。桃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石桥镇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也是新区“3635”工作布局“六个一”生产力布局中,“一区”的特色产品支撑。近年来,太白湖新区将地域特色与文化、旅游等要素相结合,坚持五大振兴一起抓,加快打造“文旅康养新高地、都市农业聚集带、乡村振兴样板区”,绘就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优美画卷。
  下一步,石桥镇将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依托古泗河文化集聚区、幸福河智慧农业示范区、老运河乡村旅游体验区三大特色发展板块,全力推进古泗河冷链项目建设,扶持石桥农业智慧园高标准果蔬基地、山东公用现代渔业、新闸稻蟹混作、市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博物馆小镇、新闸楝湖小镇等项目建设,在临菏路南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近悦远来的都市农业基地。
  石桥镇三强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
  刘营村西红柿大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