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的薛河河段
▼唐代开元六年碑拓片
□杨建东
现在人们研究古代历史、人物,最确切、最可信的物证就是石碑,石碑的撰文者一般是事件的见证者、知情者。
济宁市微山县薛河河底出土的隋唐时期石碑,就记录着当时的地理、河流、古迹,可惜碑文上记载的重要文化史料,在后来的史书、方志上失载了。
1997年冬季、微山县水利局薛河清淤工程开工,我当时负责考古工作,每天在工地上寻找出土文物。在大官口村后的薛河底,发现了许多佛教石刻文物,有隋代大业二年碑一块,唐代开元年间石碑四块,以及小石塔、石佛像、须弥座、瓷豆盘、瓷注、瓷碗等,共六十余件。
从碑文得知,唐开元年间薛河南岸建有一处寺院,名为伽蓝寺,碑文还介绍了当时的地理、河流、古迹、名胜等。其中唐碑四块,分别是唐代开元五年、开元六年、开元十四年和开元二十五年的,碑文中涉及的地理、名胜皆是附近的。
薛河,古籍中称薛水,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的米山、柴山,向西流经滕州市、微山县和江苏沛县,在沛县金沟村入泗水,全长150公里,宽百余米。薛河河底出土的猛犸牙化石、树木化石是更新世(地质第四纪的第一世)的,距今180万—1万年。
新石器时期,薛河两岸就有人类生活,滕州北辛村位于薛河北岸,这里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期的石器、陶器。考古人员据碳14测定遗址为7300年前的,1982年被正式公布为“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作为考古断代依据,广泛用于考古工作。
夏朝,君主将奚仲封到薛河一带建立薛国,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将孟尝君父子分封到薛国。孟尝君父子在薛河北岸建筑了一个大规模的城池,即薛国都城薛城。到了隋唐时期,薛河两岸村庄密集,佛事兴盛,伽蓝寺是其中较大的一处寺院。
为何寺院的建筑材料、佛事用品后来都散置在薛河河底?这与唐武宗“会昌灭佛”有关,唐代开元盛世,唐玄宗大兴佛教,佛教势力庞大,地广财丰,大臣纷纷上奏灭佛。会昌五年,唐武宗下诏拆除全国中小型寺院,僧尼还俗,薛河岸上的伽蓝寺也被毁。一座规模不小的寺院就这样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直到一千一百多年后,寺院的许多物品才重见天日。
唐代开元六年碑是横式,宽70厘米、高40厘米,文中介绍了“徐州沛邑东守薛津南岸沛城之乡陈村之内古伽蓝所”。在唐代,伽蓝寺所在地属徐州沛县东首,村名陈村。清乾隆初年薛氏、刘氏迁来居住,取村名为大官口村,仍属沛县。1944年大官口村归临城县,1956年撤临城县,大官口村划归微山县。伽蓝寺所在地自南北朝刘宋时期划归沛县,一直到1944年划归临城县。
唐代开元十四年碑也是横式,宽99厘米、高45厘米,碑文介绍了寺院周围的地理环境:“其地东邻薛国,西至汉堂,前临薛水,与泡泗而同流,却眺滕邦。”其中的“东邻薛国”是说此地在沛县东首,向东一点即是滕县(今滕州)属地,北齐时期撤薛县,划归蕃县,隋代改蕃县为滕县;“东临薛国”是民间习惯性旧称;“西至汉堂”,是说向西40里的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汉代建的高祖庙、歌风台、沛宫等;薛河向西汇入古泗水,江苏丰县有一条古泡水也汇入古泗水,泗、泡、薛三河的交汇处在今天江苏沛县县城东南方向,唐碑上说的“与泡泗而同流”即指三水交汇处;“却眺滕邦”即回头张望就能看到滕县土地。
唐开元二十五年碑是立式造像碑,底部残缺,残高172厘米、宽52厘米,雕刻技艺和书法水平十分精致,碑额刻“徐州沛县陈村碑”七字。上部浮雕三尊佛像,下部刻发愿文,文中写道“左连奚公之庙,睹九曲薛水,右接沛城,空嗟泗亭之室,前臻广戚,叹美女戚庙,后望滕闉,争长之辞”。其中的“左连奚公之庙,睹九曲薛水”是介绍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并提及寺院向东16里有“奚公庙”,是纪念夏朝诸侯奚仲,因奚仲创立薛国,就被后世称为“薛国之祖”。战国时期孟尝君父子被齐湣王封到薛国,在薛河北岸筑起薛城。为纪念“薛国之祖”奚仲,便在城内建“奚公庙”,“奚公庙”的遗址位于今天滕州张汪镇尤楼村中,薛城的残垣尚在,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接沛城,空嗟泗亭之室”是说向西的沛县故城有纪念刘邦的泗水亭和高祖庙,到了唐代高祖庙也寂荒了,后人为之嗟叹;“前臻广戚,叹美女戚庙”是说向南12里有秦汉广戚县的土筑城池,南北朝时期撤广戚县。1972年,戚城的北墙、西墙被砖窑、修路取尽,城内有汉文帝时创建的纪念刘邦宠姬戚夫人的“戚姬庙”;“后望滕闉,争长之辞”是说站在薛河岸上,能眺望滕城的小瓮城城门;“身在滕薛接壤处”,能让人想起一段滕薛二侯“争长座”的历史。鲁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同去曲阜朝拜鲁国国君,二人在宫殿上争座次首席,鲁隐公急忙叫公子羽父去调解,羽父对薛侯说,按周朝宗盟约定,本族在前,异姓在后,若以薛国为长,那就违背了周朝礼制,应遵守周礼,只能以滕为长,薛侯以为有理,便屈于下座。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大都由汤汤河水孕育而成,千百年的人文之林因着河水滋润而葳蕤茁壮。
1300多年前,唐玄宗继承李世民的衣钵,大兴佛教,因而薛河岸边的伽蓝寺香火旺盛,佛教徒出资为亡故父母刻碑、刻石佛或刻制小石塔安置在寺院。碑文上还介绍了寺院周围的地理、名胜,意为寺院所处位置十分优越、风水颇佳。
唐代,薛河流域的战国时期薛城、奚公庙和汉代的戚城、戚姬庙、高祖庙、滕城尚在,可惜如今这些凝聚着祖先智慧、高超技艺、文化艺术的古建筑历经风雨,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它们的遗址仍有确切位置。
(本文作者退休前是微山县考古工作者,现受聘于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