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8年4月,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市民邓女士的丈夫因病去世,邓女士后来发现,丈夫生前在中国农业银行的账户中留有13万多元的存款。邓女士表示,2020年曾两次去银行,都确认这笔钱存在。2021年12月17日涉事银行还出具了存款查询信息。但2022年2月,邓女士拿着相关手续前往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其丈夫生前已将钱取走,且账户已被注销。
记者介入采访后,6月28日,中国农业银行安康分行办公室负责人高宗林表示,此事是银行工作人员的失误,正在处理。
据媒体报道,起初取款未果的邓女士按照银行要求作了继承遗产公证,但拿着公证书再次来到银行,仍然未能如愿,“工作人员在柜台操作了一个多小时,就是取不出钱”。而2021年12月由银行出具的“简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业务账户余额查询结果”单据上,的确显示邓女士亡夫银行卡上的余额为133900元。然而,到了第二年2月,在另一家支行,邓女士再次提交存款查询申请书,得到的回复却是,账户已被注销查询不到,钱已经被取走。
邓女士曾与银行进行过多次交涉,并且不止一次被确认账户上的存款为13万多元。但安康分行负责人称,“她把金额看错后给储户填上去了。”这样的说法能否经得起推敲,还有待涉事银行拿出更多证据释疑。另一方面,在取款不成功的情况下,个人银行账户为何被注销了?这难道也是“失误”?
更显蹊跷的是,据邓女士反映,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当初为其办理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曾向其表示“她个人给我2000块钱看行不行”,并在深夜多次前往邓女士家中“表示要协商处理此事”。
如果这样的细节属实,为何一桩储户与银行方面的纠纷,会演变为个人之间的“协商”?这背后到底有何隐情?
工作人员的“失误”是如何发生的,账户又怎会被注销?对此,银行方面又到底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这一切原本不该这么难调查清楚。而四年时间过去,为何还是一笔“糊涂账”?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