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眉弄眼,还时不时尖叫……
孩子淘气莫责备 可能是抽动症
2024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通 通讯员 赵珊珊 李加鹤
济南报道

  “上课时总是挤眉弄眼的,有时候还会发怪声,老师提醒了好几次,就是不改,真是太淘气了。”最近,林晓(化名)因为儿子课堂上的“不良表现”频频被叫到学校。可无论自己如何教育和提醒孩子,始终见效甚微,以至于林晓都觉得孩子不如以前乖,成了一个故意找茬的顽皮宝宝。对此,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医学中心中西结合科主任刘增训提醒,孩子不一定是调皮,大概率是“抽动症”。
  抽动症也叫抽动障碍,这并非坏习惯,而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一般表现为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地肌肉收缩。抽动症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有的孩子会表现为眨眼睛,突然抽动一下,有的是身体其他局部部位抽动,这些是运动性抽动。”刘增训补充说,声音性抽动一般表现为宝宝时不时发出一些清嗓子的行为,或者突然发出怪声,还有的会突然冒出几句脏话。
  动作的抽动和声音的抽动,可先后发生,也可同时发生,一般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局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形式有时也会从一种形式转移成另一种形式,新的抽动可能会取代旧的抽动,或者叠加在旧的抽动之上。“比如有的孩子,一段时间表现为眨眼睛,过一段时间表现为耸鼻,或者是眨眼和耸鼻同时存在。”
  据了解,目前医学对抽动症的产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推测和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过大的心理压力、躯体疾病等因素,往往会加重抽动行为。“有的孩子感冒之后,就容易清嗓子;有的孩子长了眼部疾病后,就容易出现眼睛的抽动。”刘增训说。
  既然孩子挤眉弄眼并非故意调皮,家长是否可以放任不管,等孩子长大后自愈呢?刘增训表示,这种方法并不可取。“长期严重的抽动,会导致抽动部位的损伤。而且抽动症还常伴有一些共病,如注意缺陷多动症、强迫症、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甚至还会伴有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等。”
  因此,对于抽动症的科学应对方式,刘增训给出了如下建议。症状轻、持续时间比较短的孩子,可以暂时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给予心理行为干预,同时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让他放松心情,多参加户外运动分散注意力,不要刻意提醒孩子抽动的症状,也不给孩子相关心理暗示。抽动症较为严重,出现焦虑不安,社会尴尬等情况的孩子,最好前往专业的精神专科机构,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