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4日晚,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沅水大桥上,突然出现大量飞虫,它们如下雪般附着在桥梁上,预估数量“至少有10亿只”。路面上更是堆了几厘米厚的虫尸,许多车辆因道路打滑导致追尾。
汉寿县卫健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飞虫为蜉蝣,是一种中性偏有益的昆虫,对人体、农作物无伤害,不用过于担心。
那么,蜉蝣为什么会扎堆聚集在大桥上?专家解释,蜉蝣需要将卵产在水中,在漆黑的夜里,它们怎么分辨水面和陆地呢?原来,蜉蝣具有趋光性,大桥和汽车的灯光非常明亮,这些光打在路面和汽车表面,经过反射,在蜉蝣眼里像极了水面,它们就会大量奔赴而来,然而这里不能产卵,蜉蝣体力耗尽后便会死亡,桥面的虫尸也会逐渐堆积成山,像“积雪”一般。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博士詹志鸿介绍,沅江流域曾多次在9月初出现大量蜉蝣扎堆飞舞的现象。不光在我国,在美国中西部如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等靠近湖泊或河道的地方,蜉蝣也会大批量出现,多到在卫星图上都能看到,像乌云一样,影响人们和车辆通行。
如何解决飞虫扰民问题?有关蜉蝣趋光性的研究,或许能提供一些解决思路。某些特定波长的灯光,对蜉蝣有显著吸引力,比如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绿光,在桥梁上游放置蓝绿灯光设备,可能会使蜉蝣定向聚集,相对远离桥梁。
除了波长,蜉蝣还对白光LED灯的色温表现出明显趋性。蜉蝣更喜欢4800K高色温,而讨厌2200K低色温。将桥梁照明设施替换为低色温LED光源,或许也是个不错办法。未来通过改良光照设备,或许能够降低蜉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