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它们是最短命的动物
2024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如蜉蝣,一去不可攀”……蜉蝣曾是我国古代许多文人骚客诗词中的主角。
  其实,蜉蝣并不是指某一种昆虫,而是蜉蝣目昆虫的统称。截至2024年8月29日,《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蜉蝣种类,包括42科442属3341种,截至2002年,我国记录共有17科60属220种。
  蜉蝣身材纤薄细小,处于稚虫期的蜉蝣体长仅有3毫米,成虫期的蜉蝣也不过2厘米左右,看起来有点弱不禁风。
  蜉蝣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蜉蝣交配后,将卵产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孵化成稚虫。蜉蝣的稚虫期时间较长,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最长可蛰伏3年。稚虫长年生活在水下,主要在淡水湖或溪流中,食物主要是水中草类、藻类和孑孓(蚊子的幼虫)等。所以,就某种程度来说,蜉蝣还是一种有益的昆虫。
  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少则几小时,多则1至2天。蜉蝣一旦变为成虫,其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因而,成虫期的蜉蝣便会处于不吃不喝状态,只能靠之前积蓄在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生存时间十分短暂,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蜉蝣成虫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短命的生物。
  不过,虽然渺小如尘埃,蜉蝣的器官却长得十分齐全。成虫拥有大大的眼睛与短细的触角,背部长着一对不能折叠的透明翅膀,精致而美丽。
  平常,蜉蝣的身影难得一见。但到了繁殖时候,蜉蝣们就会一同从水中羽化出现,在水上翩翩飞舞,形成遮天蔽日的庞大种群。
  这种渺小脆弱的生物,远比人类想象的要顽强。早在石炭纪(公元前3.55亿年—公元前2.9亿年),它们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比恐龙还早1亿甚至2亿年。它们繁衍至今,见证了地球的无数变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