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焕
11月6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一个特别的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这个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特别展览,将通过展出近280件文物来诠释古希腊历史上对“美”的追求及其多样化表达。虽说博物馆是最不缺乏美学的地方,但“美”“美学”并不是展览名称中的高频词,将“美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展览更不多见。
这个展览是否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展现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美学”的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探索人如何感知欣赏美并产生审美观,审美体验又如何影响人的思想情感。不管它的概念如何冗长,有关美是否具有客观标准或完全主观属性的辩论如何激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人们在视听等感官层面与美的互动以及他们的美感体验对这门学科是很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这门学科与“人”“人的感受”是高度相关的。由哲学家李泽厚提出、在我国20世纪后期的美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实践美学”,将美学从单纯注重主观体验拓展到关注美与社会实践、文化实践的紧密关系。如此,美学与“社会背景中的人”的关系也建立起来,成了一个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当前的美学研究愈加关注美在不同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探索,日常生活也因此成为一个愈发重要的研究领域。历史上生活本身的独特美感逐渐被揭示,这个将古希腊的美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特展就很好地融入了这项研究的潮流。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寻美,永恒的主题”,主要展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前1世纪日常生活中展现古希腊人审美和创造力的各类器皿。例如阿提卡黑底红画陶水罐,它的设计采用了公元前5世纪发展而成的红绘风格,黑色的背景上绘有爱神厄洛斯、酒神狄俄尼索斯和两位酒神狂女,厄洛斯在用他的水瓶浇花,这一意象象征了旺盛的生育力,而花朵本身就是美的象征。红画水罐上生动美丽的神话场景,充分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名为“爱美,不变的天性”,主要展出古希腊人如何“打扮自己”,从首饰、服饰、妆容等方面展示他们的审美偏好。例如“阿伽门农面具”的主人迈锡尼国王的一条金鹰项链。鹰在古希腊文化中被认为是鸟中之王,代表了力量与权贵,组成这条项链的十颗珠子每颗都描绘了一对镜像对称的鹰,翅膀高抬、尾羽修长的鹰形象彰显了他的权力与声望,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称之美。
第三部分名为“镌美,卓越的塑造”,不同版本和风格的太阳神阿波罗和美神阿弗洛狄忒雕塑将在这一展厅展出,他们分别代表了古希腊人们眼中男性与女性身材、面容和神态的极致。例如公元1世纪上半叶的那不勒斯式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轻薄的长袍勾勒出近乎完美的女性特征,手中的金苹果暗示了她曾参与帕里斯裁决的典故。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元素,到人们对美的主动追求,再到表现美的精湛技艺,堪称对古希腊人美学观的生动演绎。
在这将近280件珍贵文物中,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陶器、青铜器和金器等,还是古希腊多用于纪念与装饰的雕塑,其实都在讲述一段社会与大众的历史,而非少数人的历史。在近期的历史学研究中,民众角度的社会史与生活史确实正在成为更受关注的课题。相比从前将研究重点放在少数杰出人物或宏大的政治经济历史上,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挖掘普通大众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的思想生活,美学作为一个与“人”“人的感受”和“社会实践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它的历史自然能为大众历史的研究提供很多灵感。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特点也赋予了它在展现大众历史方面的独特优势:古希腊文明民主政治的特点决定了古希腊不像其他文明那样有很多权力一手遮天的国王式人物,民众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更容易流传和被看到;古希腊人们对于美学的不懈探索使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方面颇具造诣,卢浮宫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1:1.618的黄金分割比,尽展力量与动感之美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无一不展示了当时人们在美术中的智慧与奇思妙想。
相对于将古希腊历史文化浓缩成公民大会上的民主政治或帕台农神庙的建筑浮雕的科普,“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特展无疑为古希腊历史的讲述和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个新赛道,它打开了古希腊历史特别是民众生活史的万花筒,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之前人们对于美学的多样性理解和丰富造诣。我们看到的那些陶器,或许有些就出自一个社会地位不高但有着惊人美术天赋的工匠之手;令人赞叹的精美首饰,或许就承载一个差点被遗忘的美丽爱情故事。
当然,美学史只是大众历史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如瘟疫史、饮食史和性别关系史等也在为大众历史的研究做贡献。“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特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它让我们相信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创意也可以成为被铭记的永恒,跨越千年的不只有重大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件小小的艺术品甚至一件日常生活器具,它自重见天日时便期待有人能欣赏它的美。
(本文作者为文史专栏撰稿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