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视频 王鑫
上午9点,济南市济阳区的一个社区大舞台上,正上演着传统迷戏《张郎休妻》,台下百余观众,大多是社区里的老年人,都听得入迷。年过七旬的刘春华是这家迷戏团的团长,他在台下拉坠琴伴奏的同时,也认真观看团员们的表演,以便演出结束后为他们及时指导。
迷戏又称“驴戏”,是民间艺人走乡串户时所唱的小戏。迷戏讲究“四锵一和”,虽然曲调比较单一,但是在济阳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剧本选材多取自民间家庭伦理故事,剧中花旦、丫环、老旦、老生、三花脸、青衣等人物齐全,扮相逼真,惟妙惟肖。刘春华是济阳新市镇红庙村人,他从小就喜欢迷戏,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机会跟着戏班系统学习。
上世纪90年代,镇上几位会唱迷戏的老人陆续离世,刘春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么好的传统戏种不能就此失传。于是他找来了几个同样喜欢迷戏的好友,下决心把祖祖辈辈的优秀文化传承给子孙后代。那时条件差,白天上班,晚上去师傅家学,没有剧本,就靠着口传心授,师兄弟几人把迷戏学到手,写出了几部简单的剧本,组建了迷戏演出队。每到重要节日或者有大型活动,就去义务唱戏,刘春华嗓音好,常扮花旦。
2021年,在刘春华的带领下,他们成立了迷戏团,刘春华任团长。团内有花旦、司鼓手、坠琴手、小生等,能自编、自导、自演,演员人数达20多人,从五十多岁到七十多岁。成立迷戏团以来,刘春华拿出积蓄,购置音响、调音台、乐器等,舞台也是他亲自设计,还买了一辆厢式货车用来拉设备,前前后后花了4万多元。白天演戏,午餐时就在现场凑合吃点,夏天还好,冬天想喝口热水都得自己烧。虽然条件艰苦,但看着场场爆满的观众,大家都没有怨言。
现在,他们每年除了镇上下达的演出任务外,还在各村义务演出,一年演出近200场,今年7月,迷戏被评定为非遗。下一步,刘春华准备开培训班,招收学员。他和师兄弟平均年龄都已经70岁了,所以他想尽快把迷戏传下去,同时继续义务演出,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