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览胜话古今
2025年07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伟山

  沂山,位于临朐县,是泰沂山脉东部的主峰,有“东泰山”之称。
  沂山脚下的东镇庙历史久远,据《汉书》记载:西汉太初三年,武帝去泰山封禅时被“东泰山”的大名吸引,曾想来此封禅,后因其他原因只好作罢,就让祠官在山顶建了一座泰山祠,代他祭祀。自此,沂山香火日盛。
  东镇庙的名气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就留下了大量官员及文人墨客的碑碣,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据统计,东镇庙前有大小碑碣360余方,形式各异,蔚为壮观。其中,光御制碑文就有40余幢。如清康熙手书“灵气所钟”御碑、清乾隆亲笔“大东陪岳”御碑等,都是历代碑刻中的精品。这些碑刻,不光内容文采灼灼,书丹精湛,更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可惜,被称为“东镇碑林”的数百幢碑刻,在历史长河中损失颇多。这些看似普通的石碑,每一方都是一位亲历者,它们是故事的讲述人,也是事件的见证人。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在石碑上得以呈现,也有一些历史谜团在石碑上得以破解。后政府拨专款对东镇碑林进行挖掘、考察和修复,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而重建的东镇庙飞檐走壁,画栋雕梁,较之从前,其规模更大,结构更巧,做工更细,气势更峻,以阔大胸襟迎接着八方游客。
  好在东镇庙里的古树犹存,唐朝的槐树、宋元的柏树和银杏树,无不枝繁叶茂,枝干直插云天。它们阅尽了人间悲喜,也经历了风雨雷电的万般洗礼,如今苍翠欲滴,蓬蓬勃勃,给东镇庙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东镇庙上行西北2公里,就是百丈瀑布。走在曲折的石径上,时时被两旁的石壁、树木所吸引。各种杂树枝条或抱团取暖,或旁逸斜出,无不欣欣然,焕发出盎然的生机,让与它擦肩而过的游人也心生感慨。满目葱茏处,有零零散散裸露的石壁,那是黛青色的泰山石,纹理清晰,可以窥见它们不经意间组成的各种图案和景观,那是大自然的馈赠,让人称绝。
  石壁上有多处题刻,其中两处是吟咏百丈瀑布的。一首是明朝宣德年有“江北第一状元”之称的马愉所写《游沂山百丈崖》。另一首是明朝隆庆年吕三才所写《题沂山瀑布泉》。两首诗的作者都是临朐本地人,一为宣德年状元,一为隆庆年进士出身,尽管时间上相隔百余年,但在当时都是满腹才华的廉吏,颇受百姓爱戴。两首诗的题刻,前楷后隶,风格鲜明,力透石壁。诗作内容虽皆为歌咏百丈瀑布,却以境寓情,各怀气象。数百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物是人非,让人生发古人之幽思。
  至石径尽头左拐,瀑布就挂前方。远望如一白练扑天垂落,风吹处微微斜逸,水雾如烟。至前,瀑布落地有声,虽不震耳,但足以荡涤心中的沉闷和身上的疲劳。百丈崖绝壁如削,高冷凌峻。雨季,山泉激流在崖顶奔腾而下,形成飞瀑。百丈崖瀑布分三叠,前两叠较为舒缓,自上而下流至第三叠陡然大变,垂直而泄,像天河倒灌,蔚为壮观。    
  乘缆车去玉皇顶别有一番情致。临窗远眺,满眼是绿,一层层,一片片,那些沟沟坎坎、高峰缓坡,都被绿色填平了,漫无边际,自己感觉就是一只从天空飞过的小小鸟。低头向下直视,竟看得见密林中的小溪顺流而下,曲曲弯弯,上面漂着少许的落叶,是那样的舒缓和惬意。树林在缓缓移动,大树下面是小树,小树下面是灌木,灌木下面是野草,密密麻麻,都占据着自己的空间,长得满满当当。目之所及,无边的林海太丰茂了,到处充溢着厚厚的绿意。
  从缆车下来,向北不远便是玉皇顶。顶上建有玉皇阁,高大挺拔,斗拱层叠,牙檐翘出,美观大方,完美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致和沉稳。玉皇阁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神像,他的形象,融合了道、佛及民间传说等因素,形态威严,栩栩如生。阁前一左一右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各二层,面积不大,但沉稳大气。
  玉皇阁外西南角有一大石,上书“灵气所钟”,是东镇庙康熙御碑的复刻,下笔稳健,结构大方,气息衔接舒缓,宽厚而内敛,意思是所有的灵气都汇聚于此。的确,玉皇顶是沂山的灵魂所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在四季中坚守,和山同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在一年中呈现。
  玉皇顶是沂山的最高峰,站在这里极目远眺,群山如黛,层林尽染,有村落点缀其中,红瓦屋顶如四月的桃花,在万顷绿色中格外惹眼,让人神往。
  沂山,是汶、沭、弥、沂四河之发源地。四河承载了各自的使命,各有所归,浩浩汤汤,奔腾向前,流淌数千年而不衰。沂山以阔大的胸怀和丰蕴的内涵,孕育了四条河流,哺育了万千生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