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让养老智慧健康
2019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怀晓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受欢迎

  长期以来,“养老的不看病,看病的不养老”是很多老年人在选择机构养老时的最大顾虑。
  医养结合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使得传统的养老机构变成了能够对老人进行良好照顾的基本医疗机构,更好地满足了老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现已成为养老的必然选择。
  山东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18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2239万,占总人口的22.29%。依据老年人口比和老年抚养比两个指标测算,从2021年开始到2030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出新要求,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65岁以上的老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疾病。尤其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要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十分不便。”如今,省内一些条件不错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已经出现了‘排队入住’的现象。”
  “找家‘医养结合’养老院真不容易!”济南市民李某感叹。前些年,他的母亲身体还好,由保姆在家照顾,现在老人几乎无法走动,又需要专业医疗康复,只能求助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找了好几家,不是条件设施不完善,无法进行医疗康复,就是费用太高,而中等条件的‘医养结合’养老院早就人满为患。”最后,他才把母亲安排到济南的一家医养结合养老中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正在快速发展,且需求越来越旺盛。2018年,全省已建成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32处,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近5000处,发展专业社区居家养老组织200多家。全省新增养老床位4.1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达到50%以上,养老院服务质量合格率达95.6%。另外,全省共有73家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单位。
互联网遇上社区养老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行医养结合。许多地区为推动医养结合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让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各级医院纵向协作,通过居民与全科医生签约的形式,因地制宜为居民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医养结合系统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并且涵盖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对老人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例如,只要通过信息平台就能进行点餐;打个电话,需要的生活用品就有配货员送货上门。
  据了解,2019年,山东将按照省政府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修订完善省级养老服务业专项资金补助方案,重点支持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养老组织,年内新建日间照料中心200处,农村幸福院600处;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护理体系,重点加强失能老年人服务保障,开展养老服务队伍分级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精准度,重点向社区居家养老和医养健康领域倾斜。
  另外,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的长期入住不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不是长期居住,而是解决老人一定时间段的困难,每年20至40天为宜。很多老人从医院回来以后,还需要一定的护理服务,短期托养床位就可以解决这个困难。同时,也给很多子女一定的喘息时间,把老人短期托养在这里,让他们有时间休息。
  社区居家养老的创新,改变了产权归属和经营模式,从社区居委会自营,到引进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以前社区居委会管理日间照料中心,针对于老年人的活动、娱乐比较多。而如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引进了专业的养老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社区居家养老主要针对于老人的“刚需”进行服务。
  “医”和“养”的结合,不仅更方便老人就医、问诊,较好地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让老人尽量少生病、晚发病,较大程度节约了国家的医保开支,同时,智能化的操作也较大程度减少了医疗人员投入,为医疗机构节约了人员成本。
高素质养护人员紧缺
  人口老龄化来势汹汹,养老需求日趋增加。《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目标是从2010年的3万人到2020年600万人。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员才不到百万,缺口巨大。我国老龄人口迅猛增加,失能失智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养老相关的多样性服务和养老服务人才的断层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的现状了。
  目前,我国的老年照护模式是多样的。既有老年专科医院内设的老年养护区,有中高档的护理院,也有收费低廉但服务不错的民办老人院;有的老年公寓在不同楼层分设中度失能、重度失能、认知障碍和活力老人的养护区,同时,还对外管理若干社区的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中心。但突出的问题是,养老机构陪护人员年龄参差较大,文化素质差距明显,专业知识明显不足。对机构来说,不仅缺人,最缺的是专业高素质人才。一线护理人员的短缺尚可通过培训的方式来进行缓解,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就真的需要在年轻人身上下功夫。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大、学历低、流动性高,护理能力离“专业”二字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养老相关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养老护理人才体系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养老护理员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护理人员缺乏,将严重影响养老服务质量。养老服务也是一项专业技能,社会需求量大,应当作为教育课程走进高职高专院校,从学校教育的基础层次培养专业人才,用政策、制度、待遇、感情吸引养老的专业人才,以保证高素质从业人员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改善养老行业人才结构,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未来可期。但眼下更为迫切的是,对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要明晰,岗位边界要清晰,岗位能力要明确,同时,明确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只有整个规划明晰了,年轻人才能看到自己在这个行业的未来和希望。
  人口的老龄化、空巢化现象不断加剧,高龄、失能、半失能及患慢病老人比例迅速上升,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医疗护理等医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老年人来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想达到的基本需求,如何才能让老年人的美好期望成为现实?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