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成了自动化“专家”
——访“全国劳动模范”、威海仁昌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维修工丛建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陈乃彰实习生胡晓菲
2020年1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工具箱拎在左手,右手握着厚厚的笔记本,每天清早,威海仁昌电子有限公司职工丛建杰都要给设备“查体”,一排排自动化机械都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细微误差,他总能第一时间察觉。
  从业15年,从一个中专毕业的普通维修工,逐渐成长全国劳动模范,丛建杰用攻克和解决300多项生产技术难题、创效2000多万元的成绩,诠释了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中专生变身自动化“专家”
  在徒弟李海涛眼中,师傅丛建杰俨然就是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师傅这些年研发的成果,就是一个研究生也比不得”,他打心眼里敬佩。
  一个中专毕业生,凭啥能在“自动化”这个高端领域取得一连串的成就?“再难的问题也不怕,只要下苦工,总能找出办法。”丛建杰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奥妙。
  曾经,企业从韩国进口了低温焊接机,由于电熔不匹配,一天就会烧毁三四个,维修费就像无底洞,大家打算放弃这个“烫手的山芋”。
  越是难题,越能激发出丛建杰的斗志,反复试验了20多次后,他在电熔后面增加了一个线路板进行调节,有效解决了电熔的充放电问题,电熔再也没有烧毁过,一个小问题惹出的大烦恼被彻底解决了。
  丛建杰解难题的故事说不完。去年,企业在市场上连续出现不合格品,拿着被退回的产品,大家心里不是滋味,可又搞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刚开始,丛建杰也是一筹莫展,他把产品拆开组装了几十遍,才发现是里面的金属片被磁铁吸住发生偏移,于是他更换改造设备,经过反复的实验,这种不良品终于彻底杜绝了。
  大大小小的问题,丛建杰解决了上千件,成了解决问题的专家,公司工会在车间专门创建了以他命名的“丛建杰创新工作室”。
  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更加增强了他和技术难点“死磕”的底气。通电检查机4月23日完成,节约费用13万元;DISC摆放机5月10日完成,节约费用2万元;CAP注胶5月17日完成节约费用6万元……在工作室内,一张白板上记录了每个创新项目的进度。截至目前,“丛建杰创新工作室”攻克和解决300多项生产技术难题,创效2000多万元。
把“韩国模式”变“中国模式”
  在机械臂的操纵下,小小的温控开关随着机器的起伏上下翻腾,不到一分钟,成品新鲜出炉。
  这是丛建杰的最新成果“电阻压缩注胶机”,有了这个“法宝”,注胶工人由5人缩减到1人,效率却提升了5倍。
  提升效率在丛建杰眼里是习以为常的事,更让他骄傲的是机械的精准度,“注胶量精准到1毫克,基本不会有外泄、黏连的情况发生,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
  不良率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仁昌电子这类出口企业,还代表了中国产品的品质。仁昌初来中国建厂时,延续韩国生产模式,一条生产线上有数十位工人,生产效率迟迟不能提升,产品大部分是人工组装,误差大、不良率高,在国际市场上沦为了低端产品,从一开始,丛建杰心里就憋着一口气,“我要证明咱中国的产品比外国的强。”
  “争气”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拿电阻压缩注胶机为例,他用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进行了80次试验,才将精度拿捏准确。调试气压一帕一帕调整、针头粗细一丝一丝缩小、注胶时间一秒一秒缩短,凭着这一点一滴的功夫,让产品无论质量和外观都堪称一流。
  针对效率低这一弊端,丛建杰也拿出了一系列“看家法宝”:2010年,他把繁琐的人手组装工序改为自动化机械作业,把温度检查、阻抗值检查、耐电压检查整合到一台自动线,原来多个人繁琐作业的工序减到一人操作,产能提高50%;研制的剪PIN机,将四、五十人的用工量压缩到5人;变CAP打印机由手动为自动,提高效率25%。
  同事随洪涛见证了产品国际声誉的提升,“这些年,我们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有了质的改变,丛建杰主导的自动化生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企业生产的韩国模式变成了中国模式,订单稳步增长,尤其是疫情期间,不降反升。”
  眼下,电阻压缩注胶机即将投入使用,更精致的“中国制造”将走向国际,“我的创新不会停止,还会有更多的‘发明’投入使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都是一流的。”丛建杰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