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齐纨鲁缟
2021年0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李觏有一首诗,“江湖限南都,秋令到正稀。节换空看历,人闲未趁衣。齐纨方得意,厦燕莫言归”。意思是,秋天到了,还没有考虑更换秋衣,什么质地的衣服能够适合南国溽热的秋天呢?当数齐纨。什么叫“齐纨”?纨是一种很细的丝绸,穿到身上飘逸而清爽。都说江南是丝绸的胜地,偏偏李觏提齐州的纨,可见当时齐州丝绸的品质多么优良。
  诗人秦观也有一首诗:“裔土桑柘稀,蚕月不纺绩。吴绡与鲁缟,取具(网)船客”。当时他被贬谪到广东海康,那是一个边远荒凉之地,即使桑蚕季节到来,也没有纺织生产,于是商人们用船客运“吴绡”与“鲁缟”供当地衣料的需求。吴绡是江浙一带的丝织品,鲁缟则是山东产的一种白色丝绸。
  两首诗不约而同地提到齐鲁产地的丝织品,足以说明在北宋最繁荣的时期,山东纺织手工业的品牌效应。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宋真宗咸平四年诏青州、潍州、登州、淄州、莱州之绢“并直纳内藏。”就是说,这五个州要以绢代税,而且这些纳税的绢直接进入皇家内库,供皇戚贵族使用。齐鲁丝织品类繁多,有平絁、平罗、缟、纨、绢、缣等不同的类别,絁是粗纺的绸子,缟是白色的丝织品,纨是很细的丝织品,缣也是细绢。每一种织品都有不同的织法,齐鲁的纺织工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宋神宗元丰年间,宰相王珪说,“京东岁常确货务岁入平罗、小绫各万匹以服用及岁时赐与”。这样,齐鲁丝绸每年以数十万匹的数量供应朝廷。朝廷除了“官家”自用,还把它作为赐品奖给朝臣,甚至作为礼品赠送给邦国,齐鲁丝织在京师寸帛寸金。《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在这之前,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时青、齐间绢直八百,绸六百,官给绢直一千,绸八百,民极以自便。自是绸绢之直日增,后数岁遂皆倍于昔时。”如此高昂的价格,丝绸仍然供不应求,朝廷每年都在京东路的青、齐、密、登、莱、郓、沂、濮、淄、潍十州收购平絁。
  为了满足朝廷对丝绸的需求,当时的齐鲁大地遍地织坊。按宋时的经济结构有官营有民营之分,官营经济份额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宋王朝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京师纺织手工业由绫锦院掌控,院下设少府监,少府监是执行机构,下有染院,负责纺织品的染色和花色,文绣院掌管服舆的刺绣,裁造院负责裁制宫廷服饰。具体的制作工坊叫“作”,负责染织的叫“染作”,负责刺绣的叫“绣作”,均是为皇家服务的。此外又有许多私营的纺织,染织作坊,是为民间服务的。齐鲁的素绢运进京师,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染织“作”里加工成绚丽的彩绸。
  具体到地方,也有官营和私营两大类经济体,凡京师贡品皆由官营作坊供应,青州就设有官营的纺织场院,所产丝绸专供朝廷用度。官营手工业集合了一群技术精湛的工匠,否则无法满足朝廷的需求。市场上单州成武县出产的缣,轻如蝉翼,同样的尺寸,每匹才重百铢,久经洗涤而不纰疏,比绫锦院掌控的技术标准还高。宋廷对于丝绸的眼界很高,指名要济南府的贡锦绢,潍州府的贡综丝素絁,博州的贡平绢,还有青州府的贡仙纹绫,淄州的贡绫,兖州府的大花绫,滕县的贡绸绢,以及曹州,德州,恩州,棣州,乐陵等地的贡绢。山东几乎每一个州府都有特色产品,每一个产品后面都有巨大的生产作坊,足见当时生产规模和纺织技术之高超。到了徽宗年间,宋金关系日趋紧张,经济受到影响,京东路每年仍向朝廷缴纳绢帛赋税占比,绫占全国税赋总额的41%,绢占16%,绸占13%。
  齐鲁丝绸支持了京师对丝绸制品的深加工,在京师开封设有东、西两个染色院,史载:西染院有工匠613人,专门染织丝、帛、线、革等物品。东染院则是西染院的物料供应保管机构,职责是“掌受染之物,以给染院之用”。
  秦观那首诗写于广东海康,诗题叫《海康书事十首》。记叙了齐鲁丝绸销往南国的商品流通往事。除了内陆,齐鲁丝绸还成批量地销往海外,苏轼曾任密州太守,那里除了是丝绸生产的重镇,也是丝绸外销的海上码头,无数商船云集于该地板桥镇,将齐鲁丝绸运往海外,那里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惜苏轼的眼光没有盯到这里,否则他一定会留下有关的诗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