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河孕育文明七千年
2021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建东

  薛河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的米山、柴山,向西流经滕州市、微山县和江苏沛县,汇入南北走向的古泗河,全长150公里,宽200—300米。从北岸发现的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开始,人类依河而居依水而生。最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河水中及两岸发现了猛犸牙化石、树木化石、北辛文化以及夏代奚仲造车遗址、孟尝君建造的古薛城、大量汉墓、隋代石桥、唐代伽蓝寺、宋代龙王庙。明初,成群结队的操山西洪洞口音的乡民在薛河两岸安顿下来,此后,愈来愈多的村庄挤满两岸。近二三十年,有的河段干涸,几成废河。
  1997年冬季,薛河微山段清淤工程中在河底发现猛犸牙和树木化石,猛犸的生活时代是地质第四纪的第一世,距今180万—1万年。在那个洪荒时代,河两岸有树林,有动物,动物死在水里或被洪水冲进河里埋没于河沙几万载,坚硬的牙齿变成化石。这是考古中发现的年代最久的薛河遗物。
  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看中薛河两岸利于生存繁衍,便在岸边群居下来,用石刀、石斧、石锛砍树割草造屋,用泥土捏制陶器作炊具,石镞、石匕、石刀、石鱼镖围猎小动物或逮鱼,用动物骨磨制针、笄,就这样生存下来。1978年山东考古所和滕县博物馆发掘了这处遗址和墓葬,出土2000件陶、石、骨、角、蚌质文物。陶器为煮肉、贮水、贮食的生活用品,罐、鼎、釜、壶、碗的外表饰多种纹饰,石器的艺术磨制、陶器的艺术纹饰、丧葬礼制都反映了薛河文明的起源。考古人员据碳14测定遗址为7300年前,依村名定为“北辛文化”。是薛河两岸最早的人类遗迹,“北辛文化”于1982年向世界公布并编入教科书,鲁南、鲁西南考古界以“北辛文化”特征作标尺给新发现的古遗址作断代依据。2010—2012年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联合在薛河流域考古调查,摸清了滕州河段的160处大型遗址,证明滕州薛河流域是山东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遗址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河北岸的滕州官桥镇和张汪镇接壤处有一座薛国故城,夏商时已称薛国,现存4—7米高的残垣,周长10615米。这里是春秋时期古徐州首府,战国时期齐国吞并薛国,此地便为孟尝君封地。战国、秦汉的贵族和商贾居住城内,村庄居于城外。1978年这一带修筑铁路,文物部门在城外围发掘了百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及刻铭文的列鼎。其实,仍有大量墓葬沉睡在薛河两岸,重要的薛文化之谜掩埋在黄土下与河水一样默默无闻地迎春送秋悄悄增添年岁。
  依河而居的人们受河水滋养,死后也不远离水,许多汉画像石墓就砌筑在两岸,当时的石壁画像是为了阴司富贵,视死如生,今天来说就是汉代生活实录,汉代百科全书,民间的生活、信仰、礼仪在画像石上都有表现。社会发展到隋唐,民间的佛教信仰相当兴盛。1997年微山县薛河段清淤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历尽艰辛收获了60余件隋唐寺院的珍贵用品,尤其6块隋唐碑记载薛河水势、流向、终点及周围的古迹、名人、桥梁、地理。从河底出土的这些文物上考证,唐开元年间佛事兴盛,百姓安居乐业,会昌五年天下灭佛,河南岸的寺院被拆除,寺院用品都扔入河中。付村镇的河段出土宋天圣五年碑,记载河两岸大旱,庄稼枯萎,乡民齐聚河岸上的龙王庙设脯祈雨,龙王显灵,天降大雨,乡民感恩,捐资修庙。明代正统六年大旱,河南岸的地主王原无偿放粮赈灾,英宗闻讯,给予官职,王原婉拒,英宗写了褒词,地方官刻在碑上立于南岸。
  薛河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战国时期孟尝君是齐国相国,派门客冯驩回薛河两岸收租,冯驩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将穷困潦倒的百姓的债券烧掉,谎说孟尝君惜民之心。为此,孟尝君干生气没办法。一年后孟尝君被免职返薛,百姓百里迎接,孟尝君十分感动,于是就有了“焚约市义”的典故。冯驩又给孟尝君设计了三个保身复职的计谋,于是就有了“狡兔三窟”的成语。战国时期薛人毛遂宦游赵国,自荐使楚,不辱使命。他死后葬于故乡薛国,就有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成语。夏代发明马车的奚仲,辅佐商汤的仲虺,汉初儒宗叔孙通,西汉丞相公孙弘也是薛国人。
  薛河两岸的薛文化是很厚重的一本史籍,翻开页码闪烁着历史光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