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的教育梦
2021年05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晓恬

  沿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穿过百年历史的滚滚烟尘,我仿佛看到一个身影:“皂鞋白袜,长衫礼帽,彬彬礼君子,似有学究气”,一身小学教师的打扮。当个好老师,教育报国曾是他的理想:“当我之入师范,对于师范教育本抱有极大的希望、无穷的信仰”,可当时的教育“尽可以‘腐败黑暗’四字了之”,师范教育“年头到年尾,只是向教科讲义里求生活,每天七八点钟的功课,忙个要死,却与‘教育’二字并不顾及”,让他对于师范根本怀疑起来;新思潮涌动着革新的前奏,“见有联络同志、组织社会之必要”,他办起了《励新》半月刊,“研究学理,促进文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慨叹:“半是劳动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他决心:“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从此,他改名——王尽美。
  翻开泛黄的书页,我遇见了他;读着别人的回忆,我认识了他;走进他笔下的诗文,我了解了他。在三合街的旧时光里,荡漾着他的理想和信仰,在新时代的泺文路旁,肃立着我的追寻与景仰。从育才小学到山东省实验小学,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开辟道路;我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职责,为祖国的明天扣好第一粒扣子。白云苍狗,世纪沧桑,百余年未迁址的守望,象征着革命火种、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时代,应该会是位好老师吧。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主义理想鞠躬尽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组织工人运动深入基层,开辟阵地,不顾个人安危,生活极为简朴,始终保持穿布衣布鞋的朴素作风;他有扎实的本领学识,能做论文会写诗,能编歌谣会乐器,自己编写《长江歌》《革命天才明》,多才多艺只为引导劳苦大众走上革命道路;他有可贵的仁爱之心,心系乡村穷苦孩子的教育,与铁路工人打成一片,他对煤矿工人说:“别看你们手上沾满炭泥,可是这两只手却能创造出世界万物……”若在今日,若为人师,他必是受学生爱戴的“四有”好老师。
  做王尽美式的好老师,就是要成为像他一样坚守理想、坚定信念的“斜杠青年”,于我来说,就是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坚定育人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坚守三尺讲台。想起2019年,我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在病床上翻来覆去,思来想去,失眠了。突然想起,第二天就是法治教育期刊交稿的日期了。我摸出手机,一字一句敲起了文稿。说来也怪,一旦沉浸其中,便来不及难过和焦虑。这大概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吧。这以后,我看到王尽美临终前,拉着同志的手留下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更加坚信,也更加理解了。正因怀有理想,才有力量战胜困难,才有希望笑对明天。
  如果他来到今天的山东,一定会很欣慰吧。百年前,他说:“乡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利器。”不久前,山东成为教育部目前支持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的唯一省份。百年前,他揭露乡村教育多由“奔走官街的绅士”举办,“平民子弟是不得入的”;到如今,我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百年前,乡村学校“设备简单得很”,“校址多办设在阴森森的庙宇里”,百年后,一批又一批“山东乡村温馨校园”整洁明亮、设施齐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互动传递课堂跨越时空的距离,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百年前,“为乡村小学的教师是很苦的”,“薪俸极薄”,“没有娱乐精神的场所,没有增进知识的书报,没有研究学问的朋友”,而现在,仅“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新补充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3.5万名,每年安排2万名大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同时储备1.7万名面向乡村的省属公费师范生并进行重点培养。建立了专属乡村教师的基层高级教师职称制度,2020年,2.3万名乡村教师评上了副高级职称,占全省总数的65%。
  时代磨灭了他成为教师的理想,他却不甘沉沦、战胜绝望,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潮头,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清明前夕,英雄山上。肃立于王尽美烈士墓前,鲜红的党旗、团旗和队旗在雨水的洗礼中愈发鲜艳,伴着雨落山林的掷地有声,我不禁想对王尽美老师说:“这盛世,如您所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