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与妻的践诺
2021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只要乡亲们喜欢读报,俺情愿当一辈子义务送报员。”就是这样一句承诺,让齐河县潘店镇曹庙村的孙立银一生坚守,为乡村百姓义务送了一辈子的报。
  说起这份坚守,缘于当年孙立银看过的电影《焦裕禄》。二十多年前,笔者第一次采访孙立银时,他说清楚地记得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焦裕禄在风雪中拉着板车,走到一对老夫妇的家里,坐在炕头上亲切地对那对老夫妇说:“大爷大娘,我是你们的儿子,要过年了,我来给你们送点粮食。”
  一个县委书记,甘愿做人民群众的儿子,何等高尚!在焦裕禄精神感召下,孙立银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坚守着,他说焦裕禄能坚守,咱怎么就不能坚守呢?
  孙立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对妻子张桂珍和三个女儿说:“知道‘人’字怎么写吗?一撇一捺,很简单的一个字,可这样的简单里包含着‘顶天立地’,说话办事钉是钉、铆是铆,敢于承诺就得敢于担当,不能有半点的虚和假。”
  生于1937年的孙立银,是个乡村文化人。他1957年毕业于济南一中,高中期间就被发展为预备党员,毕业后放弃了公派留学苏联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务农。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深知没有文化、不读书看报会限制农业、农村发展,更不能让农村群众开阔眼界,发家致富。因此,看到周围几个村子里的报纸和信件投送困难,他便对当时的公社和邮局领导承诺,要义务为乡亲们送报送信,当个义务送报员。领导说这没钱没利的事,真想干?他说真想干,而且想干一辈子。
  因为一句承诺,孙立银定时到乡邮所拿取报纸和信件,每天至少要花一个多小时,为曹庙和周围的高庄、果园刘、季庄、坊子几个村子里的乡亲们送报送信,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在村里,他先后当过社员、民办教师、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贫协主席、公办教师,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义务送报这项业余工作他从来都没放弃过,而且一送就是四十四年,直到生命的最后。1999年,世界吉尼斯记载他是“义务送报时间最长的人”。
  2001年夏天,孙立银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紧紧攥着妻子张桂珍的手说:“咱们这几个村里有60多个报刊订户,农村大众报有40多户,这张报纸最受村民欢迎。现在看我已经不行了,你能不能继续践行我曾经的诺言,继续帮着给乡村们送报送信?”张桂珍望着对弥留之际的丈夫,同样许下诺言:“你安心走吧,以后我来替你送报送信!”
  诺言很快变成行动。丈夫葬礼之后,张桂珍望着桌子上压了五六天没有送出的报纸和信件,心里不免生出阵阵酸楚,她想:“因为忙丧事耽误了大伙儿看报纸和收信件,丈夫如果活着肯定要发火了。”于是,她带着巨大的悲痛,疲惫地背起一个大书包,怀里抱着一摞报纸和信件,在村南小路上默默走过。她的脚步有些蹒跚,步幅小得不能再小,但却十分坚定。地里干活的乡亲们看到这一幕,都背过身子假装看不见,因为他们不想看见那令人心颤的一幕,他们怕泪水掉下来。
  之后,张桂珍一直牢记丈夫的嘱托和自己的承诺,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坚持为乡亲们送报送信。早些年,孙立银努力说服群众订报,指导乡亲们通过报纸上的科技知识实现乡村的多种经营和经济种植,使曹庙和周围几个村子里的订报户每年增加,那些年除了信件和刊物,仅报纸订阅就已达到160多份。孙立银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张桂珍晚上就帮着丈夫分好报纸,第二天天刚亮就把三个女儿拉起来分派任务,女儿送比较近的几个胡同,她送村里离家远的人家,丈夫就跑几个外村。等忙忙活活送完了报纸和信件,张桂珍再回来给丈夫和孩子们做饭,然后再送丈夫和孩子们去上课。
  对于夫妻二人的这份承诺,张桂珍说无怨无悔。刚结婚时,孙立银就告诉她,要支持义务送报送信,“等我没了你接着送,等你老了再让孩子送”。1982年,家里翻盖房子,为不耽误丈夫送报送信和乡村小学的教书工作,张桂珍一个人揽下拉土的活。11月份,天已很冷,她砸开坚硬的冻土用地排车运土,整整运了16天,然后请人打土坯,晚上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谈到那段日子,张桂珍说:“立银上完课还要送报送信,根本腾不出空来帮我忙盖房子的事,既然他承诺为大伙做好事,我就得支持他,毕竟咱一家的事是小事。”
  孙立银去世后,张桂珍妻继夫志,继续为乡亲们送报送信,有村民劝她:年纪大了,还跑这么远送报送信,而且一点报酬也没有,图啥呢?她却说就图给农村人“送文化”,因为这是“利在眼前,功在千秋”的事。
  曹庙村位于齐河县西南部,村南边的309国道上有个加油站,加油站旁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柏油路,路口西侧立着一块矮小的石碑,上面写着“立银路”。当地人说,孙立银活着时每天都走这条路送报送信,他一走就是44年,行程能围着地球转两圈;后来,张桂珍接着在这条路上送报送信,一走又是十几年。夫妻俩送报送信时间加起来将近一个甲子,这条路就是为纪念孙立银义务送报送信而命名的。如今,望着这条“不一般”的路,张桂珍回忆着曾经的岁月,想着因网络冲击报纸订户越来越少,不无担心地说:“没了报纸,如何再为村人们‘送文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