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高凤必至 花香蝶自来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打造人才可持续发展生态
2021年1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21年“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开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涵 通讯员 范洪艳  
,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持续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攻坚,打出一套人才政策创新“组合拳”,助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坚持引育并举
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加大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全省博士后站达504个,累计招收博士后1.3万人,在站博士后5400余人,出站6600余人,博士后设站数量及招收人数均居全国前列。优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设立方式,由“评审审批”转为“备案认定”,今年认定82家。实施“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为137名企业博士后发放补贴1275万元。扩大博士(后)补助覆盖范围,来(留)鲁工作的优秀博士、博士后最高可享受30万元生活补助,利用“政策找人”、推荐申报等方式,共向429名博士(后)发放生活补助3570万元。实施“千名博士进企业”行动,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每年组织200名左右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到企业挂职、合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各类博士后经费超过50亿元,16市博士后经费投入年均达1.1亿元。
  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以实施“海归英才汇聚计划”为重点,与101所海外重点大学、103个留学生或专家学者组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与130家重点企业建立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定向服务机制,今年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908名。举办第二届“留学人员来鲁创业大赛”,全球14个国家、261位海归人才携带创业项目报名参赛。搭建“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智慧云平台”,集求职就业、创业转化、活动组织、政策推介与环境宣传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常态化项目对接。组织开展“海聚山东”系列引才活动,开展线上“带岗直播”,发布引才岗位9200多个,吸引6万多名海外留学人才线上对接岗位。
  着力集聚优秀高校毕业生。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举办“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汇聚齐鲁。2017年以来,集聚高校毕业生227.48万人,其中,省外来鲁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增幅23.5%;2020年,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数量实现倍增。持续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选山东”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系列活动,落实青年人才就业见习补贴,全面实行电子报到证,推行“不见面办理”和遗失补发“简办”服务,提升毕业生在鲁就业服务体验。截至10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率达83.05%,高于前四年水平。
坚持高端引领
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

  做好领军人才选拔。配合省委组织部开展首届齐鲁杰出人才奖评选,推荐8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选拔1536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强化院士服务保障。出台“院士服务保障10条”,向住鲁院士每年发放科研活动经费30万元,每月发放生活津贴2万元,新入选两院院士的,一次性发放科研经费100万元。将海外学术机构院士纳入服务保障范围,颁发“山东惠才卡”,提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今年以来,累计为90多位在山东工作2个月以上的海外学术机构院士,发放10万元科研经费和每月2万元生活津贴,有力促进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创新引才方式。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支持用人单位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退休特聘等多种形式,灵活引进海内外人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引才工作的积极性,省级层面今年共奖励46位自然人和4家中介机构,奖励29名海外人才推荐引荐人。
  提高人才配置市场化水平。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定期编制、发布“十强”产业继续紧缺人才目录,引导人才资源服务机构精准对接,2020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987亿元。
坚持创新突破
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精准的职称评审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分行业建立评价标准,修订完成48个职称系列的评价标准条件,会计领域突出“社会化”评价,卫生领域开展“双自主”改革,工程领域试点“以考代评”,人才评价方式更加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四唯”倾向,更加突出能力、业绩导向,树立起更加科学、精准的评价导向。开通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博士(后),可以直接申报正高或副高职称,利用“直通车”,全省1536人获评高级职称。
  创新职称评审制度。率先开展新职业职称评审,增设大数据工程、快递工程、技术经纪等职称,引导各类人才向“四新”经济集聚,共评出大数据工程初级以上职称1769人、快递工程初级以上职称5581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在青岛、烟台、临沂、东营、威海等5市开发区(高新区),开展工业互联网、新型功能材料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等特色专业职称试点,已评出特色职称1240人。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评出高中初级新型职业农民4716人。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4.1万余名基层人才获得职称。建立基层人才职称“直评直聘”制度,在基层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直接申报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6.2万余名乡镇人员通过“直评直聘”取得中高级职称,并兑现相应待遇。
  优化职称评审服务。建立统一、规范的职称申报评审系统,实现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备案等全程网办,注册单位17.3万余个,个人近138万,发放电子职称证书57万本。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职称评审主体、适用对象、评审程序等,确保用人自主权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
坚持放权搞活
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向用人主体放权。在全国率先下放人才招聘权、岗位设置权、职称评审权、岗位聘用权、内部薪酬分配权,将二级岗选聘权下放给省直单位、各市;将引进博士以上人才的事前审核改为事后备案。为高校人才发展赋能,高校高级岗位比例由38%提高至54%,明确持有“山东惠才卡”的高级专家,以及从省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聘用,不占本单位高级岗位数量。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高级岗位空缺时,可借用低等级岗位,为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展空间。在寿光市、威海市文登区,开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国家改革试点,772名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人员获得晋升,2022年1月1日将在全省推广实施,拓展了基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发展空间。
  全面搞活事业单位薪酬分配。创新事业单位人才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5681名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享受薪酬激励政策,比2020年底增加77.6%。其中,绩效工资倾斜3836名,实行年薪制367名、实行协议工资制685名、实行项目工资制793人,最高年薪达180万元。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大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激励力度,落实内部薪酬分配自主权,建立医院负责人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优化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务改革试点,将公开招聘、人员调入、人员调出、岗位变动、解除聘用合同、开除、退休等7项业务整合成“一件事”,让办事人员享受全生命周期办事新体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
坚持以用为本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实施技能兴鲁行动,遴选产业技能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加大齐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表彰奖励力度,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成长机制。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134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30万人,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20年新增技能人才106万人,居全国第一位。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整合企业与技工院校资源,实行企校“双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师(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联合培养,打造“招工即招生、毕业即上岗”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新型学徒3.98万人,发放培训补贴1.99亿元。
  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率先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全省共有2486家企业开展自主评价,31.7万人通过企业自主评价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选特级技师25人。率先打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在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8个系列实现职称评审与技能人才评价的“贯通互评”,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加强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十三五”期间,我省共建设2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所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100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济宁市在全国率先组建技工教育集团,推进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产教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了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师资调配、培训鉴定、科研创新“六统一”。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举办“技能兴鲁”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60余项,参赛职工、学生超过200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