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价值巨大
2022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诗词学会会长 赵润田

  近年来,诗词热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报刊、影视、自媒体竞相下场,诗词创作者、讲解者、竞赛者日益活跃,上至白发苍苍的老翁,下至牙牙学语的幼童,吟诗诵词随处可见。诗词的生命活力为何如此强盛,它于当代社会人生究竟有何价值?笔者以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涵养人生“三观”。所谓人生“三观”,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判断,决定着本人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生的基本认知和选择。“三观”正,才能看得准、选得对、立得直、走得正,才会永远站着走路,不会倒下来。而“三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哺育。现实与历史是无法割裂的。人类是从对过去的认知中来理解未来、规划未来、把握未来的。历史上不存在完全传统的人,人们只能活在当下;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现代的人,都要从一定历史中走来。所以要“古为今用”,要“推陈出新”。诗词中,有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和艰难成长,有5000年的文明史、200年的近代史、100年的现代史、100年的建党史、70年的建国史,它同中国人民的制度选择、道德文化和精神风貌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的结晶,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凝聚其中的很多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是永不褪色的,其对“三观”的涵养作用,也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
  第二,激发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本内涵。“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为官入仕者的奋斗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无数从政者追求的大任担当。这种家国情怀是诗词文化中最核心、最持久、最浓烈、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大家想一想,每当我们吟诵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吟诵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吟诵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吟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吟诵陈毅元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等诗句时,我们是什么感受?或热泪盈眶,或血脉偾张,或拍案而起,胸中顿时唤起万丈豪情,恨不得金戈铁马、赴汤蹈火、征战沙场、报效国家!诗词可以唤起国人血液中流淌的“爱国”基因,而爱国、爱国、爱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可宝贵的动力源泉。
  第三,培养超越精神。诗词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具有巨大的激发感奋作用。清人王夫之讲过,“能兴则谓之豪杰”,又说,“圣人以诗教荡涤其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于圣贤,此救人之道与乱世之大权也”。大意是说,诗词之“兴”,可以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是反抗平庸、让人关注大局大事的途径、是建设理想人格的器具。的确,学诗能让人从日常琐细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看到远方、感受伟大、充满激情,去追求卓越、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讲,“诗能使人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我的理解,也是指诗能让人振奋、让人豪迈、让人旷达、让人聪慧,让人超越!毛主席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上世纪过来的人不会忘记,我们国家多少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所谓“极限”,都是在毛主席诗词鼓舞下打破的,创造了多少人间奇迹啊!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第四,完善自身素质。人生有三个支点:一是工作,它是谋生手段、立身之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阵地;二是生活,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它是生存基础,是人生在世的必备条件;三是审美,这一点,同样重要。人不是一般动物,不仅需要衣食住行,还需要尊重、交往,需要生活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需要创造美、欣赏美。缺乏美或者不能感受欣赏美的人生,是苍白的、贫瘠的、令人遗憾的。诗词,恰恰是构筑了千百年的大美世界。诗中既有风雨雷电、梅兰松菊、蓝天白云、碧山绿树等自然之美;又有刚柔相济、浓墨重彩、铁勾银划、龙飞凤舞的艺术之美;既有忠于职守、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等伦理之美,又有习总书记倡导的劳动之美、劳模之美、工匠精神之美。另外又辅之以诗词自身的音韵之美、格律之美、构造之美、意境之美。通过学习、创作、吟诵、鉴赏诗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大美世界中流连忘返,可以陶冶性情,积累知识,解放感官,人们会更加敏锐地感知世间美好事物,更加珍惜热爱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拓展人生意蕴和境界。
  第五,丰富社会文化。诗词文化只是文化的一个分支。与书法、绘画、棋艺、太极、集邮、烹饪、服饰等一样,也只有一少部分爱好者,是小众。然而,若干小众加在一起就是大众。诗词又有些像戏曲,能作诗的人不多,但是能听懂、能欣赏的人并不少。只要重视起来,诗词文化通过“六进”活动,完全可以进入更多的领域、更广的部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感和享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愿更多的朋友喜欢诗词,愿诗词造福于更多朋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